06年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现有慢性乙肝患者2000万~3000万。其中,部分慢性乙肝患者会发生肝衰竭,近1/4慢性乙肝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而3%-6%的肝硬化患者还会发展为肝癌。每年3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肝癌,因此避免发生肝衰竭,阻止向肝硬化甚至肝癌进展显得很重要。
慢性乙肝的治疗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合理的休息和营养,调整心态 ,恢复肝功能,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肝纤维化等治疗。近年研究表明乙肝病毒的复制及程度,是导致病情进展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也就是说HBV DNA浓度越高的,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比例也越高。因此在慢性乙肝治疗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乙肝防治指南》强调,“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可减少传染,减轻肝损害,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的发生,最终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
乙肝抗病毒治疗力争达到三个效果:一是恢复肝功能,最大限度抑制或清除病毒;二是血清学转化,大三阳转成小三阳;三是表面抗原转阴。前两者较易达到,而第三个效果较难达到,故大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治疗,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一般要终身用药。但我们治疗要有信心,因为乙肝大多可以控制,并且慢性乙肝抗病毒的疗效还能在医患努力,规范化地个体化治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目前规范化抗病毒治疗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掌握好适应证:并不是所有慢性乙肝病人都需要抗病毒治疗,也不是所有慢性乙肝患者都适合抗病毒治疗。如果将肝功能一直正常又未做肝组织学检查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盲目进行抗病毒治疗,往往难以奏效;而对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压力及经济负担。因此,医生和病人都应按照我国《指南》规定,慎重进行治疗。体内有病毒复制同时肝脏有炎症活动者应该治疗。另外,治疗时还应考虑年龄、健康状况、治疗史以及抗病毒药物的可获得性。
2、规范选择药物,个体化治疗:目前经过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的抗乙肝病毒治疗的药物只有两类六种: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药。但每一种药物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个患者的病情又不一样,选择何种药物要根据综合因素来决定。尽量选择那些抗病毒作用强且耐药发生率较低的药物,而患者的经济情况和身体状况又能承受,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医患共同合理用药是正确的选择。
3、坚持治疗,用足疗程,把握“终点”: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要完成疗程,才能最大限度持久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避免病毒变异耐药,达到控制疾病进展、预防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目标。所以,每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要有长期治疗的准备。要按时服药,治疗不可任意中断及换药,尽可能避免病毒变异耐药及复发甚至病情恶化。在能够承受的情况下,尽可能延长疗程,以求最佳效果。
4、要定期监测:慢性乙肝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定期监测,以动态了解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估计预后。用干扰素的患者,应每月检测血常规、血糖、甲状腺功能、肾功能和ALT,HBeAg阳性的患者应在治疗12周、24周、48周及治疗后24周时的检查HBeAg及抗HBe、HBVDNA。核苷(酸)类药治疗期间至少每3个月检查1次HBVDNA、ALT及乙肝两对半等,以观察疗效;还要检测肾功能、肌酸激酶、心电图等。如果治疗中病毒载量和/或病情反弹,则要检测病毒是否变异耐药,一旦有变异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病毒耐药的危害。
如抗病毒治疗做到上述四点,不仅有助于病情控制,提高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住院率;而且可减少病毒耐药变异的发生,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