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只有泻下,才可通腑,临床切忌见到便秘即予大黄、番泻叶泻下之品,如《丹溪治法心要?大便秘结》提出治疗便秘当分标本虚实审证求因,“切不可一例用硝黄等药;巴豆、牵牛亦不宜例用,当审大法,阳方主润燥,阴方主开结”。如果治疗疾病如此简易,岂非人人皆可为医。
患者王某某,男,70岁,初诊日期:2010年10月20日:
主诉:便秘十年,阵发性头晕反复发作一年。
现病史:近一年出现阵发性头晕,无耳鸣,年轻时血压偏低,一年来血压升高,2009年开始服用降压药,夏季血压偏低,而停药,天气转凉后血压又高,继续服用降压药。年轻时大便溏泄,近十年便秘,大便不干,解之不畅,常无排便意识,平素或服通便中成药,或用开塞露等帮助排便。纳食尚可,尿频,无明显口干口渴,经常饮茶,平素喜好登山运动。舌质红,舌苔薄白腻,脉细。此为肝肾不足之证。方药如下:天麻12g,钩藤15g,草决明15g,黄芩12g,川怀牛膝各12g,杜仲12g,寄生15g,茯苓15g,炒栀子12g,夜交藤30g,当归12g,桃仁12g,郁李仁12g,合欢皮30g。
服药七剂后于2010年10月27日二诊:服药头晕发作减轻,仍继服降压药,血压控制正常,有排便意识,但仍感排便不畅,无口干口渴,纳食一般,小便频,睡眠可,脉细。舌质嫩红,舌苔薄白腻。此为肝肾不足,脾胃失键之证。方药如下:生熟地各12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2g,炙甘草10g,升麻12g,黄芩10g,天麻12g,钩藤15g,草决明15g,益母草15g,川芎12g,炒山栀12g,合欢皮30g。七剂,水煎温服。
2010年11月10日三诊:头晕不著,排便较前好转,阴囊潮湿多年,尿频,夜尿3~4次,有时影响睡眠,纳食可,口不干,舌淡红,舌苔中部薄白腻,脉细。此为气血不足,脾失健运之证。生地12g,熟地12g,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2g,甘草12g,升麻12g,郁李仁12g,厚朴12g,茯苓15g,肉苁蓉30g,枸杞子15g,沙苑蒺藜12g,合欢皮30g。七剂,水煎温服。
2010年11月17日四诊:近一周每日排便一次,有便意,排便较前通畅,血压亦较前好转,降压药减半片,小便稍多,夜寐尚好,口不干,阴囊潮湿,舌淡红舌苔薄白腻,脉细,此为脾胃失键,肾气不固之证。生地12g,熟地12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2g,生甘草10g,升麻12g,肉苁蓉30g,厚朴12g,枳壳12g,沙苑蒺藜12g,狗脊12g,仙灵脾12g,合欢皮30g。
上药服用两周,于2010年12月15日五诊:自觉排便正常,每日一次,不费力,睡眠尚可,夜尿仍频,阴囊潮湿,无头晕发作,血压控制120/60mmHg,口干渴,舌质暗红,舌苔中部薄白腻,脉细。此为肾气不足之证,方药如下:生熟地各12g,桃红各10g,当归12g,炙甘草10g,升麻12g,肉苁蓉20g,厚朴12g,沙苑蒺藜15g,金樱子12g,覆盆子12g,桑螵蛸15g,生龙牡各30g。七剂水煎温服。
2010年12月22日六诊:大便每日一次,夜尿2~3次,睡眠尚可,晨起觉口干,阴囊潮湿减轻,以前需要每天清洗外阴,现在隔日清洗一次,肛周湿疹瘙痒,近日食欲不振。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细,此为脾失健运,肾气不固之证。方药如下:熟地12g,生地12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2g,生甘草10g,升麻12g,肉苁蓉20g,沙苑蒺藜12g,金樱子12g,枸杞子15g,车前子15g,黄芩12g,合欢皮30g。七剂,水煎温服。
2010年12月29日七诊:大便每日一次,解之通畅,夜尿3次,影响睡眠,服药后食欲改善明显,有饥饿感,阴囊潮湿、湿疹瘙痒发作减轻仍存,舌质淡有瘀斑,舌苔中部白厚腻,脉细。辨为中州失建之证,方药如下:生熟地各12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2g,生甘草10g,升麻12g,栝楼20g,沙苑子12g枸杞子15g,茵陈12g,黄芩12g,陈皮12g,蛇床子15g,代代花12g。七剂,水煎温服。
2011年1月5日八诊:血压控制尚可,大便正常,夜尿两次,夜寐尚可,无明显口干渴,食纳正常,阴囊潮湿及肛周湿疹仍存。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细。此为脾失健运湿蕴之证。方药如下:生地12g,熟地12g,桃仁12g,红花10g,炙甘草10g,当归12g,升麻12g,肉苁蓉20g,沙苑子12g,狗脊12g,苍术12g,白蔻仁12g,薏苡仁12g,合欢皮30g。七剂水煎温服。
2011年1月12日九诊:血压正常,服半片降压药,夜尿1~2次,阴囊潮湿明显好转仍存,夜寐可,纳食好,大便正常。舌淡暗,舌苔薄白略腻,脉弦细。辨湿浊内蕴,脾失健运。方药如下:生地黄12g,熟地黄12g,桃仁12g,当归12g,生甘草10g,升麻12g,肉苁蓉20g,黄柏12g,黄芩12g,炒白术12g,苍术12g,薏苡仁15g,茵陈12g。服药后患者大便正常,头晕未作,阴囊潮湿好转。
按语:
本案患者初诊时主诉头晕一年,便秘十年,周师认为头晕为新发疾病,先治之,故初诊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平肝潜阳治疗眩晕,兼以桃仁、郁李仁、当归养血活血润肠通便。二诊时头晕减轻,补肾平肝基础上,稍加润肠平之品,大便好转,依据证候演变,周师调整治疗以通幽汤润肠通便,兼以天麻钩藤巩固平肝潜阳治疗眩晕之疗效。
通幽汤原载于金?李杲的《脾胃论?卷下?通幽汤》[[i]]:“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闭,大便难,此脾胃初受热中,多有此证,名之曰下脘不通。桃仁泥 红花(以上各一分) 生地黄 熟地黄(以上各五分) 当归身 炙甘草 升麻(以上各一钱) 上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之,食前”。方中 “红花以破恶血,当归之辛温,能润燥,更加桃仁以通幽门闭塞,利其阴路,除大便之难燥者”,“其草梢子、黄芩补肺气,泄阴火之下行,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也。 此初受热中常治之法也,非权也。权者,临病制宜之谓也”(《脾胃论?气运衰旺图说》)。
原文中所谓“热中”证,因劳倦耗伤引起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虚火内生,耗伤津液而致大便难。于《脾胃论?饮食劳伤为热中论》有详尽解释“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
其“下脘不通”非燥屎坚结,而是上焦肺气失宣,气滞于中,肠腑不通 “泻不得爽”的肠痹证,如《素问?调经论》有所记载“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此症与大便干结而解之不畅者略有不同。如《临证指南医案?肠痹》云“肠痹本与便闭同类,今另分一门者,欲人知腑病治脏,下病治上之法也,盖肠痹之便闭,较之燥屎坚结欲便不通者稍缓”。
由此可知通幽汤主治便秘为脾胃虚弱,肾阴不足,阴虚热中,“肠间屈曲隐处,无以旋转机关”,下脘不通的排便不畅。如本案患者之便秘,大便不干,但解之不畅,如《临床指南医案?便闭》云“九窍不和,都属胃病;六腑为病,以通为补”。周师仿东垣通幽之意,治疗则赖“风动则鸣”,即气机升降调畅,如《丹溪治法心要?小便不通》谓:“气升则水自降下”。故方中生地黄、熟地黄补肾滋阴清内热;气滞于中者,必上行而后能下降,故用升麻入手阳明大肠经及手太阴肺经,升清降浊,调畅气机,清散内热。当归、桃仁、红花皆具活血通利,当归、桃仁通幽润肠通便。全方滋阴清火,气血并调,润肠通便,攻补兼施,标本兼治。
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脾肾功能受损,中州失建,气血不足,而变生他病,水失运化,内停生湿,风湿化热,阻遏气分,肛周湿疹瘙痒;肾气不固,夜尿频频,阴囊潮湿。故于五诊时周师继用通幽汤润肠通便基础上,加肉苁蓉、厚朴、沙苑蒺藜、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生龙牡等补肾行气固涩之品,周师认为老年男性阴囊潮湿,多为肾虚不固,故治疗仿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遗精》载一案之意,补肾固涩镇心安神。“某冬令烦倦嗽加,是属不藏,阳少潜伏……桑螵蛸、金樱子、覆盆子、芡实、远志、茯神、茯苓、龙骨”。七诊、八诊时患者食欲改善,但胃强脾弱,进食正常,而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而见舌苔厚腻,故周师仍以通幽汤为基础,合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使湿浊去,九诊配伍黄芩、黄柏清热燥湿,苍术、白术健脾燥湿取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