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症(pollinosis)是敏感患者对花粉过敏原致敏后引起的一系列病变,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眼的卡他性炎症,偶尔也引起皮肤或其他器官的病变。
[流行病学]
在多数地区,花粉症的发病每年有两个高峰,春季高峰在每年4~6月份,多由树木花粉引起。秋季高峰一般在8~9月份,多由杂草类花粉引起。发病高峰随纬度而变,一般纬度越高,发病季节越推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在植物生长时期温度高,雨水充足,则花粉成熟早,发病季节可提前。在花粉播散季节,气候干燥、风力强,则有利于花粉播散,可使花粉症的发病高峰提前。但是在同一地区,同一种花粉症的发病时间是比较固定的,各年份的差异一般不超过几天,以至于患者能相当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发病日期。我国花粉症的发病春季高峰在华北地区始于3月中旬开始,至5月份渐减弱。主要致敏花粉为榆、杨、柳等花粉。这一高峰发患者数不算太多,症状一般也不太重。秋季高峰在华北地区始于每年7月下旬,至9月末渐缓解,一般到10月初症状基本消失。这一高峰系由莠草类花粉引起,不但患者多,来势猛,且症状也重。主要致敏花粉绝大多数为蒿属、豚草、律草、蓖麻等。在我国南方地区,除上述花粉外,梧桐、野花、木麻黄的花粉等也占有一定比例。自80年代在我国沈阳地区发现大片豚草生长以来,已迅速蔓延至我国大部分省市。在所有花粉症患者中,由豚草花粉所致者高达82%,其发病高峰在每年8月;流行季节人群发病率可高达15%。
[免疫病理]
花粉是植物的雄性器官,主要靠风力和昆虫来进行传播。借风传播授粉者称为风媒花,借昆虫传播授粉者称为虫媒花。引起过敏的主要为风媒花。花粉的成分极为复杂,除含大约25%的水分以外,还含有多糖、脂肪、蛋白质和多肽。这些成分都可引起过敏,但其中最主要的致敏抗原成分为蛋白质。敏感者在暴露于花粉后,花粉过敏原与眼鼻或支气管粘膜已致敏的肥大细胞接触后,致敏的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过敏性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炎性介质,这些介质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组织病理]
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鼻粘膜可呈灰蓝色,系由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肿胀所致;亦可呈苍白色,主要是由于炎性渗出、组织水肿所致。杯状细胞增多及上皮细胞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哮喘症状。局部组织及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有结膜充血、水肿、眼痒及流泪等。
[临床表现]
一般以青年多见。花粉致敏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故花粉症患者极少发生于婴幼儿。花粉症的症状主要表现在鼻、眼和支气管。
一、鼻部症状 鼻部症状最为常见。鼻粘膜水肿,刺激感觉神经引起的鼻痒、喷嚏是最多见的症状。由于剧烈的鼻痒,患者常不断用手揉鼻;喷嚏发作常连续数十个。鼻分泌物大量增多,在连续喷嚏后流出。重者在发病季节终日涌流不止,患者常形容一天要用数十块手帕或一卷卫生纸擦鼻涕。鼻分泌物一般呈浆液或粘液性。由于分泌物的刺激,鼻前庭或上唇常红肿,甚至糜烂。花粉症很少继发感染,也很少引起嗅觉减退。
二、眼部症状 超过半数患者有眼痒、流泪等症状,这是过敏性结膜炎和鼻泪管粘膜水肿的结果。
三、气道症状 约8%~14%患者并发哮喘。哮喘也是季节性的,它多在鼻炎发病后数年发生,但也可与鼻、眼部症状同时发生。
四、口腔过敏综合征 口腔过敏综合征(oral allergy syndrome, OAS)是指敏感者在进食某些食物后几分钟内,口或咽部粘膜出现IgE 介导的局部反应,如唇、舌、软腭和喉部发痒、肿胀,症状消失亦快,很少累及其它器官,这是接触性荨麻疹的一种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全身性严重过敏反应。OAS多发于花粉症患者。国外文献报道:对花粉过敏的患者,约35%的患者对新鲜蔬菜和果类也过敏。
[实验室检查]
一、体内试验
(一)花粉抗原的特异性皮肤试验:将可疑致敏花粉,直接贴敷在患者皮肤上,或皮下接种皮内试验的方法。在患者前臂外侧皮肤上先划两道,然后撒上少量花粉;用浓度适当的花粉过敏原提取液皮内注射0.1ml。过敏患者可有局部皮肤红肿、发痒、出现丘疹、渗出等表现。
(二)眼结膜试验 利用不同浓度的花粉浸液滴入患者一侧眼结膜,对侧眼则只滴入提取抗原用的溶媒作为空白对照,观察结膜于滴药后的局部反应,判断患者对花粉的敏感程度。结膜试验阳性者表现有球结膜充血、流泪、眼痒等症状。重者还可有眼睑皮肤红肿、起疹等表现。
(三)鼻粘膜激发试验 将少量被测花粉抗原置入患者一侧鼻腔,若患者对此花粉过敏,则在花粉置入后数分钟内即出现典型的花粉症发作症状;少数患者可诱发哮喘。
(四)支气管激发试验 用可疑致敏花粉的浸液进行定量气管内滴入或气雾吸入,观察患者的哮喘症状、肺体征和肺功能改变,可以由此判定患者是否对该种花粉过敏及其过敏程度。
二、体外试验
(一)血清特异性IgE及鼻分泌液中IgE测定:可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或酶标过敏原吸附试验(ELISA)来检测。
(二)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花粉症患者鼻腔内分泌物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三)鼻分泌物中组胺、激肽、白三烯检测、抗原诱导白细胞组胺释放。
[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花粉病发病季节,根据典型的病史和各种检查,抗过敏治疗措施有效,花粉症的诊断即可明确;要注意和流行性感冒及慢性鼻炎等的鉴别。
[治疗]
一、避免接触花粉 避免接触花粉的方法包括易地避免和就地避免:易地避免是指患者在发病季节暂时移居致敏花粉较少或无此类致敏植物的地区,亦可永久迁居至无此类花粉的地区。就地避免是指在不转移地区的情况下,在花粉症发病季节少作户外活动,少作郊游或少去植被生长茂密处,亦不要迎风开窗和驱车;宜移居高层楼房的上层,工作处或卧室内安放空气过滤器,用静电吸附或活性炭吸附滤膜不断循环滤过室内空气,使生活环境中的空气中花粉含量降至最低限度。
二、抗组胺药物 仙特敏、息斯敏、克敏能、特非那丁等口服,用于季节性花粉过敏反应的对症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三、皮质类固醇激素 仅发病时间用药,选择所致副作用较少的皮质类固醇制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如鼻炎、哮喘、结膜炎和皮肤过敏均有不同的治疗方案,由就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
四、肥大细胞膜保护剂 如色苷酸钠气管内或鼻内气雾吸入,每次20mg,每日3次。酮替芬口服,每次1mg,每日2次。
五、免疫治疗 经过各种体内或体外特异性试验,证实患者对某种花粉有过敏反应后,且患者病程超过2个月,根据患者致敏花粉情况及医疗条件可考虑进行致敏花粉的脱敏治疗,以提高患者对致敏花粉的适应力或耐受性。方法为采用患者对之过敏的花粉做成过敏原浸出液为患者反复皮下注射,剂量由小到大,浓度由稀到浓。直至患者可以耐受较大剂量而不出现过敏反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