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症状:眼突然发黑57岁的老陈除了有点儿血压高,身体没什么大毛病。但近几个月他常有左眼突然发黑的现象,时间也不长,一会儿就好,他就没太在意。当这种情况出现得越来越勤(有时候一天能发作十多次)时,他才去医院看眼科。眼科医生查了半天,说他眼睛没什么问题。可他感觉左眼发黑的情况逐渐加重。辗转几家医院、多个科室后,他在血管外科做了一个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终于发现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有斑块形成和管腔重度狭窄。
老陈的这种眼部症状为一过性黑,是颈动脉狭窄的典型症状之一。这种症状多发生于一侧眼部,发作时间不长,十几秒到几分钟后可自行缓解。
其他症状:大小中风大部分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比较多见的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如整天昏昏沉沉、记忆力减退等。如能及时干预,这种由单纯缺血缺氧导致的功能减退可在改善血运后逐渐恢复。少部分患者则发展为:
小中风 由颈动脉狭窄导致的其他症状与中风的表现非常相像:一侧肢体无力、持物不稳、行走偏斜,突然的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突发晕厥,甚至是大小便障碍。但这些症状一般于24小时内即可恢复,所以又称为小中风。由颈动脉狭窄处的斑块在血流冲击下发生脱落,再随血流进入颅内的各支动脉,引起动脉的一过性痉挛或造成动脉终末支栓塞,使相应区域出现一过性缺血,医学上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当这些小碎片进入颅内动脉的眼动脉时,就会出现像老陈那样的症状。
大中风 如果脱落的动脉内膜斑块不够小,无法被血液消融,或是被卡在动脉中,就会导致被卡动脉堵塞而引起中风,出现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生活无法自理、大小便无法控制等症状。
您别忘了看心血管外科多数病人出现TIA症状时,首先想到的是去看神经内科或眼科。但若为一过性缺血尚未从量变引起靶器官的质变,常规检查(如CT、核磁或眼底检查)就不会有阳性发现,或只发现白内障、颈椎病、脑梗死灶等。如果满足于这些发现,就会忽略颈动脉狭窄这个隐患。
其实,明确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方法很简单,即彩色多普勒检查。这种方法还价廉、有效、无创,敏感性和特异性能达90%以上。关键在于医患双方在遇到可疑病症时,注意进行颈动脉的检查。发生过中风的人尤其需要注意复查。
颈动脉血管造影(DSA)能更加精确地得到颈动脉狭窄部位、长度以及程度、软硬斑块等详细信息。但这是一种有创检查,有可能造成穿刺部位的血肿、动静脉瘘形成等,造影后还需要卧床制动24小时。
近年来,应用无创的CTA以及MRA技术,同样能得到全面的动脉狭窄信息,辐射损害也比DSA少。
手术和介入治疗凡是动脉狭窄占50%~70%且出现症状者和狭窄>70%者,均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CEA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标准方法,至今已开展50余年。据我院血管外科中心的术后随诊观察,应用颈动脉补片后,颈动脉再次狭窄的几率有所降低。
介入治疗(CAS) 即通过动脉穿刺技术,将血管支架置于颈动脉狭窄段,扩张颈动脉,从而达到保证颈动脉血流通畅的目的。其优势为微创、恢复快、住院时间大为缩短。其适应证为: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外科入路困难(狭窄部位较高)的严重狭窄者、放疗后再狭窄者、CEA后再狭窄者和夹层性狭窄者等,但目前介入治疗的费用较传统手术高。
文章开头提及的老陈,经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后,左眼的黑症状完全消失。根据统计,我科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大部分主诉症状缓解:头脑变清晰了,手脚变轻快了,原有的TIA症状也好了。可见,外科干预治疗的效果还是十分显著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