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是一古老的人类特有的疾病,是一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情况下痔病处于一种无症状表现,而亚健康正是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非病非健康的过渡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故此,可认为无症状的痔是一种亚健康状态,现将其之间的相关性做一初步探讨。
1、痔与亚健康含义
1.1痔含义 中医对痔病很早就有认识,认为痔是“后病也”,指后阴肛门部的疾病。然古人所说的痔含义甚广,不仅仅是指痔疮,凡是发生在肛门的病变,大都包括在痔的范畴,如息肉、肛裂、肛乳头肥大、直肠癌等。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肛垫及痔的近代概念,阐述了痔形成的肛垫下移学说。
肛垫是正常的,痔是病,前几年学术界曾就“肛垫是痔”这一认识的对错展开讨论,逐步达成共识,并制定了现代定义,即痔是指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团块。Ⅰ度内痔无临床症状时很难与肛垫界定。
1.2亚健康含义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国际医学界提出了亚健康这一医学新思维模式,现医学界已将其列为本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亚健康是指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是由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相交造成,这时主观上可有不适感觉,但未影响到行使社会功能。
据不全统计数据估计,目前中国有70%属于亚健康人群,但正确与否值得商榷。2003年北京的一项社区居民健康检查统计报告显示,1476人亚健康人群所患十大疾病中,痔处于第3位,正吻合了“十人九痔”的民间俗语,无症状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2、痔的亚健康表现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即健康、亚健康、疾病。亚健康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通病”,其症状表现体现在心理和机体方面,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表现症状较多,身体主要系统功能紊乱,如心血管、消化、骨关节、神经、精神心理、睡眠、泌尿等可有或多或少的症状表现。作为肛门部位的痔,亚健康状态时可有轻微肛门不适,或无症状。有时大便时可有轻微的擦拭带血,肛门轻度坠胀,潮湿发粘,大多数人不当做疾病去临床诊治,也不进行临床用药治疗,休息和温水坐浴清洗肛门常可缓解。
无症状的痔是相对的,内痔有4度之分,不出血时也可有脱出的表现,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结缔组织性外痔的肛门部皮赘和静脉曲张性外痔排便时肛门隆起,都可使大便后肛门擦拭不净,这种情况人们也不把它作为一临床症状去重视。所以,我们可把这时无明显临床症状表现又常被忽视的痔,认为是痔的亚健康状态,并从亚健康角度去重新认识对待痔,将具有重要的临床及预防医学意义。
3、痔的治未病
2006版痔临床诊治指南中对痔的治疗原则记述有,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治疗目的重在消除、减轻痔的症状。解除痔的症状较改变痔体的大小更有意义,应视为治疗效果的标准。这里的“无需治疗”应理解为临床的药物及手术等治疗。亚健康是中医所谓“未病”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亚健康状态下的痔,更应该从“治未病”上进行应对,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内经》“治未病”思想具有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等深层次内涵。
“未病”贯穿于无病状态、疾病隐匿不显、发作而未传变的各个时段。对于痔疮病人来说,痔无症状时预防症状发生,肛门轻微不适时应避免痔症状的激惹出现,痔作为一个疾病更应防止并发其它疾病,这就是亚健康状态下痔的“治未病”三个层次认识。如能积极干预调控,使患痔病人长时间处于无症状状态,痔核虽然不能根除,但亚健康状态的痔则可以极限趋于健康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下痔的“上工治未病”。
4、亚健康状态痔的应对意义
《淮南子》中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阴阳失衡,健康的平衡就被打破,亚健康状态的痔就会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所以主动积极的健康调控干预,从生活、工作、饮食起居等方面去注意,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乐观向上,劳逸结合、勿久坐久立;起居有时,合理饮食、勿食辛辣刺激及腥发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迅速排便、勿久蹲努挣及便时看书看报;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大便后用温凉清水清洗肛门、避免用厕纸反复擦拭肛门。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止亚健康状态下痔向疾病状态下痔的转变。另外锻炼强壮身体,增强抗病能力,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痔候》有一导引方法:即“一足踏地,一足屈膝,两手抱犊鼻下,急挽向身极势,左右换易四七,去痔”,这一气功导引方法,可以试着练习。缩提谷道即提肛疗法,可以不拘地点时间,随时进行,每日3~5次,每次20下左右;据临床验证,也可每晚跪趴在床上(即膝胸位)提肛100下,效果显著。
提肛可以促进肛门局部的血液及淋巴循环,缓解及消除肛门括约肌的疲劳及痉挛,能很好的防治亚健康状态痔的急性发作。对于“亚健康”最易亲近的3种人,白领、在校大学生、偏食者等痔病更应该去干预调控,不仅使痔症状不发作,还可使其它的亚健康表现消除,具有重大的医学及社会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