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虽无“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名,但有不少关于该病特征的描述,如《内经》“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以及散在于众多医学文献中的如“背脊强直”等。谭博士把基本病机归纳为肾阳不足, 寒湿凝滞,日久痰凝血瘀。
(1)内外相合
谭维勇博士经过多年临床治疗观察,认为该病是由于先天肾阳虚衰,督脉失温,外感寒邪,内寒与外寒相合,寒性凝滞,不通则痛 ,导致脊柱疼痛僵硬。
(2)痰瘀胶结
邪气痹阻经脉,气血瘀滞,病程日久,痰因瘀生,瘀因痰阻,流于经络,伏于督脉,后背强直变形则病发“龟背”。
二、治疗方法
(1) 温阳祛寒.化湿通络
谭博士认为本病急性期当以温阳祛寒, 化湿通络为治则。药用:制川乌9g,生麻黄6g,芍药、黄芪各30g,桂枝、白术、防风、防己、知母各12g,甘草9g 。以此加减。方取乌头汤之义,《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尤在泾云“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病在筋节,又非皮毛之邪可汗出而散者,故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故本方以川乌大辛大热之品,驱逐寒湿,开通腠理,温经止痉;生麻黄、桂枝、防风、防己、黄芪、白术共奏发汗除表湿,健脾除里湿,益气固卫表之效;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反佐知母,以其剂过辛热,监制之也。
(2) 益肾温督,化痰通络
慢性期则以益肾温督,化痰通络为治则。药用:熟地15g,鹿角片12g,肉桂3g,桑寄生15g,独活、狗脊各12g,杜仲、怀牛膝各15g,川芎30g,当归12g,细辛9g,麻黄、白芥子各6g 。
方取阳和汤合独活寄生汤之义,共奏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效。方中熟地、鹿角片、桑寄生、狗脊、杜仲、怀牛膝温督补血,强壮筋骨;川芎、当归和营养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独活、细辛入肾经搜风外出,合肉桂共解肾经风寒;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藉麻黄开腠达表之功,使凝邪外出。
(3)内服外敷,标本同治
谭博士认为中药内服重在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而治本;中药外治则通过药物的局部热力和药力以及外力等作用.改善关节的微循环,可以使药物渗透直达病所,增加病变部位局部的药量分布,使疼痛尽快缓解,恢复关节功能活动,以达到治疗目的。同时既克服了口服药物的口感不佳,易产生消化道损害的缺点,又避免肝肠循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损害。
实践证明,把两者结合起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药用:白芥子、生川乌、生南星、冰片1等,共研粉,和适量黄酒调成糊状,制成饼剂(大小视病变关节而定) ,以纱布隔层,敷于患处,辅以红外线、频谱仪或微波照射,每日1 次,每次30m in, 30 天1 疗程。白芥子、生川乌及生南星为大辛大热之品,研末外敷能有效地温散痰结;外加冰片助其穿透肌肤,使其直达病所。红外线、频谱仪或微波照射能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更加强药物的温散作用。
典型病例:杨某,男,34 岁,住院号088639。脊柱骨痛、晨僵,脊椎强直进行性加重3 年余,X 线片示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狭窄及部分骨质硬化,脊柱旁韧带钙化。HLA - B27 ( + ) ,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就诊时,患者明显腰脊酸痛,脊柱前倾、后仰、侧弯3 个方向活动受限,指一地距、枕一墙距试验阳性,腰椎、骶椎旁、骶髂关节多具压痛点,晨僵4 h ,化验ESR 46mm/ h ,IgG 20. 10 g/ L。患者畏寒形瘦,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脊痹,肾阳亏虚,肾督失于温养,寒湿入侵,气血凝滞,日久痰瘀互结。
治拟益肾温督,散寒逐痰,活血通络,予鹿角胶12 g ,仙灵脾30 g ,巴戟天20 g ,制附片9 g ,杜仲12,当归9 g ,红花6 g ,生黄芪30 g ,猪苓30 g ,茯苓30g ,白芥子30 g ,狗脊12 g ,生南星12 g ,熟地黄9 g ,淮牛膝9 g。每日1 帖,水煎服,守方治疗1 月。同时予白芥子饼,纱布隔层外敷脊柱之压痛及强直最明显处,另予微波局部治疗,每日1 次,每次40 min ,连续治疗1 个月后,患者畏寒腰脊酸痛、晨僵等症明显减轻,脊柱活动度加大,局部已无明显压痛点,ESR 降至30 mm/ h , IgG降至16. 80 g/ L 。续予本法治疗1 个疗程,患者关节疼痛,晨僵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度接受正常,患者临缓解出院。出院后予益肾通络之中成药及冬令服用膏方巩固善后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