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鞘膜腔内含有少量浆液,使睾丸在鞘膜腔内有一定的滑动范围。如果鞘膜腔内液本积留过多,即成鞘膜积液。此外,在精索部位的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塞的残留部分,也可积聚液体.,形成精索鞘膜积液。小儿鞘膜积液与成人不同。对鞘膜积液的病理进行仔细的解剖研究,发现小儿的鞘膜积液几乎都有未闭的鞘突管与腹腔相通。鞘突管直径一般为2mm左右,位于精索前内侧,菲薄、半透明。有些鞘突管较粗,直径可达0.5cm。如鞘突管较粗,可容肠管进入,则形成疝。有些鞘突管细如头发丝,经仔细解剖才能辨认。女性胎儿的鞘突管称为NüCK管,沿圆韧带下降,未闭的NüCK管也可形成鞘膜积液又称NüCK管囊肿。
【临床表现】
鞘膜积液可见于小儿各年龄组。绝大多数为男孩,表现为腹股沟或阴囊一侧或两侧出现肿块。大小变化不明显,如果未闭鞘突管口径较粗,晨起可见肿块缩小,天热时阴囊下垂故包块明显,天冷时阴囊收缩故包块不明显。女孩偶有鞘膜积液,称为Nuck囊肿。新生儿鞘膜积液相当常见,可能由于出生后鞘突管继续发生闭塞,部分病例可逐渐自行消退。根据鞘突管闭合异常的部位,鞘膜积液基本上分为四型:(1)精索鞘膜积液:近睾丸部的鞘突管闭塞,而精索部鞘突管未闭,腹腔内液体经内环流注精索部鞘突管,又称精索囊肿;(2)睾丸鞘膜积液:睾丸鞘膜腔内积液,可有细的鞘状突与腹腔相通,但有时形成活瓣样结构积液不能回流,致张力过高;(3)精索、睾丸鞘膜积液:积液位于精索睾丸部,腔与腹腔之间有细小鞘突管相通;(4)交通性鞘膜积液:整个鞘突管未闭,腹腔内液体经鞘突管流注,由于鞘突管较粗,积液在平卧或挤压时变小,有时与腹股沟斜疝难以鉴别。
【诊断】
阴囊或腹股沟部肿块,边界清楚,与腹腔无明显连续;肿块呈囊性,透光试验阳性。部分病例经反复挤压后,其张力可以降低,但无明显体积缩小。如肿块只限于精索部位,一般较小,约如指头大小,呈卵圆形,于肿块下方可清楚地扪及睾丸,牵拉睾丸肿块可随之移动。睾丸鞘膜积液悬垂于阴囊底部,呈椭圆形或圆形。如肿块张力较高,一般触不到睾丸,如肿块张力不高,可在囊性肿块内触及睾丸。少数病例鞘膜积液肿块向腹膜后突起,可在下腹部触及囊性肿块。
【治疗】
鞘膜积液若体积不大,张力不高,可不急于手术,特别是1岁以内婴儿,尚有自行消退的机会。如果张力较高,可能影响睾丸血液循环,导致睾丸萎缩,应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手术注意结扎部位位于内环口上方,远端鞘膜囊可不予处理,一般在术后2~3月自行消退,也可采用鞘膜囊开窗放出积液使家长更以接受。以往采用治疗成人鞘膜积液的术式,如鞘膜翻转缝合或鞘膜切除,对于小儿鞘膜积液已摒弃不用。
尽管尚有其他方法用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但以手术治疗最安全可靠,复发率极低。单纯穿刺排液,因未处理未闭鞘突管,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穿刺排液后,向鞘膜腔内注入某些药物如乌拉旦、氢化可的松、尿素、酒素、四环素、石炭酸等,也有部分疗效,但这些药物有可能经未完全闭塞的鞘突管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腹膜炎,而且药物引起的组织学反应对尚在发育中的小儿睾丸是否会造成远期损伤尚不清楚故不宜采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