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一般来说,肠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它可小至芝麻、绿豆,也可大至核桃。数量可从1个至数百上千个不等。从形状上来说,有带蒂息肉、亚蒂息肉、扁平息肉之分。既然是良性的病变,为什么有医生却把它称为体内的“定时炸弹”呢?原因是因为肠息肉存在癌变的风险。
防肠息肉癌变
与大小类型有关?
肠息肉按照其病理性质,可分为新生物性、炎症性、错构瘤性、增生性等5类。其中新生物性,即肿瘤性,主要指肠道腺瘤,是肠息肉中最常见的,占70%-70%左右,对身体的危害也最大,因为它有癌变可能(据统计单发肠腺瘤癌变率是5%左右)。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直径<1cm 的息肉恶变约1%,大于2cm的腺瘤恶变的几率为46%,1~2cm之间的腺瘤仅10%恶变。
腺瘤等癌变
犹如“定时炸弹”
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
判断息肉良恶
能靠肠镜吗?
内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包括炎症性、腺瘤性息肉。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
另外,借助色素内镜与放大内镜等技术,根据息肉表面的腺管开口类型,可对病变的类型与性质作出初步的判断。当然,内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在未作病理检查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不切除它留在体内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因此,发现肠息肉应将其切除。
切除息肉
一般均可用内镜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大部分结肠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开刀。近几十年,随着纤维内镜、特别是电子内镜的问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内镜下治疗技术发展得最快,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是很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其适应症有:
1、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径小于2cm无蒂息肉和腺瘤;
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数目较少。
可以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