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足跟痛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现在综合介绍一下足跟痛。
一、足跟痛的解剖学机制
跟骨结节前侧有内、外两个侧突。外侧突较小为小趾展肌的起点。内侧突较大,上有拇展肌、趾短屈肌和跖腱膜附着。跖腱膜由中央带、内侧带和外侧带三部分组成,跖腱膜中央带(central bandplantar fascia,CBPF)最厚、最强韧,起自跟骨结节内侧突的跖面,向前分为五支与足趾的屈肌纤维鞘及跖趾关节的侧面相融合。内侧带覆盖拇展肌,但甚薄弱。外侧带也很薄弱,覆盖小趾展肌,在它的外侧另有坚强的纤维带加强,它起于跟骨结节内侧突或外侧突,止于第5跖骨粗隆。跖腱膜中央带和内、外侧带之间分别形成足底内、外侧沟,足底内、外侧动静脉及神经的皮支由此穿出,内侧沟较深,外侧沟较浅,两者均为脂肪组织充填。胫神经于内踝上2横指处发出1-2支跟内侧神经,后者穿过足跟底部的纤维脂肪垫,并分布于整个足跟部及跟骨内侧骨膜。于分裂韧带深面胫神经分为足底内、外侧神经并和足底内、外侧血管一起共同经过拇展肌的深面进入足底。足底外侧神经尚发出一支支配小趾展肌。Schepsis等认为跖腱膜、胫神经跟内侧支及小趾展肌支在足跟跖侧痛的形成中均起作用Berkowitz等用MRI测量了8例PF/HSS患者的跖腱膜,发现最厚处平均为矢状面7.40mm,冠状面7.56mm。而5例按年龄、性别配对的对照组中平均为矢状面3.22mm,冠状面3.44mm。五组年青男性对照组中平均为矢状面3.00mm,冠状面3.00mm可见PF/HSS时跖腱膜明显增厚。但目前尚无大量病例(包括正常值)的测量报道。
胫后神经下行至内踝后方发支于内踝后下方的内侧屈肌支持带上,而屈肌支持带是起于内踝止于跟骨内侧部的;在内踝平面上行达内踝部并形成皮下支向下支配跟跖脂肪垫和皮肤。主支继续下行发1-2支为跟骨支神经,分于跟骨内侧面,而后,相继发支为跖内侧神经、跖外侧神经,分别分布于跖内、外侧局部组织。
跖外侧神经发第一支,根据Rondhuis和Huson(1986)研究认为该神经系混合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进入跖腱膜深部和下部。因此,跖外侧神经的第1支是跟骨刺刺激跖腱膜引起跟跖痛的主要原因。同时,跖外侧神经还发支支配小趾外展肌,部分神经纤维进入趾短屈肌、跖方肌、跖韧带和跟骨骨膜。跖内侧神经和跖外侧神经还各自通过收肌孔并继续前行向跖趾方向分布。因此,当跟骨刺刺激引起跟跖部疼痛往往并不局限在跟跖侧局部,同时可以在跟跖内侧部和足腰部也有疼痛和压痛就不难理解了。
1、病史 发病时间,有无外伤史,了解患者的穿鞋习惯和工作情况,治疗历史等。有无内科相关疾病等。
2、症状 什么时段疼痛;负重时疼痛还是静止时疼痛;疼痛性质,如钝痛、刺痛、火烧痛、持续痛、按压痛等;
3、体检 疼痛部位;步态分析;足部是否存在变形;足部皮肤外观有无变化;鞋底磨损检查等。
4、检查 X光照片; 血液检查;关节液检查;骨扫描检查;断层扫描检查;磁共振检查;超声波检查;足底压力检查等。
也就是说,详细收集患者的各种资料,仔细分析,认真判断,尽可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