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乙肝,对乙肝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谈“乙肝”色变,视乙肝为猛虎野兽,唯恐避之不及。有的人本身携带乙肝,但却不屑一顾,照样喝酒、熬夜。我认为,这两种认识均不可取。
目前我国是个乙肝大国,虽然经过20余年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全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降至2006年的7、18%,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仍然有1、2亿人口携带乙肝病毒,其中3000万为慢性乙肝病人,部分感染者可以演变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乙肝的危害性。在此,我们呼吁全社会“正确认识乙肝科学控制乙肝”。
既然乙肝是传染病,我们想知道乙肝是如何传播的?(主持人)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乙肝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什么?
它的传染源是乙肝病人或乙肝携带者,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为没有乙肝表面抗体的人,均可以感染。
血液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输血过程中被感染乙肝比较常见,注射器的针头、手术器械也是重要的源头。只能尽量不接触血液,才能降低传染乙肝几率。
母婴传播乙肝占相当大的比例。乙肝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尤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为主要的感染类型。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阻止乙肝母婴传播,有效率达90%以上。
性生活不当易惹乙肝。精液、阴道分泌物能传播乙肝病毒,在欧美,性接触是成人乙肝病毒传播的最重要途径。在我国,乙型肝炎还不能算作一种经典性病。预防的保险方法是打乙肝疫苗或使用安全套。
所以,这里,我要说,乙肝传播有“专道”,普通接触不传染。
那么,哪些生活方式不会传染乙肝?
接吻一般不会发生传播。科学实验证明:含有乙肝病毒的唾液不能使猩猩感染,故接吻一般不会发生传播。除非对方口腔出血,此时接吻有可能传染乙肝。
蚊子叮咬不会传播乙肝。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只能存活48小时,而蚊子吸血的间隔时间在72小时以上,所以蚊子叮咬不会传播乙肝。
一起就餐不会传染乙肝。乙肝病毒不经胃肠道传播,乙型肝炎不是胃肠道传染病。共餐、共用食具不会传染,一家人不需要分餐。
哺乳一般不会传染乙肝。乳汁中检出乙肝病毒的概率很低,新生儿经过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以后,体内有了保护性抗体。迄今为止,并未证明母亲哺乳可以发生传播。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乙肝呢?
众所周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是要分人群进行接种。
1、新生儿,如果父母乙肝检测均为阴性的新生儿,按照我国2010年慢乙肝指南要求,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立即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剂量10ug1支,第1个月打第二针,10ug,6个月后再打第三针10ug,一共3针。注射部位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比如说1月1日打第一针,应在2月1日打第二针,7月1日打第三针)。
2、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
3、HBsAg阳性者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进行表面抗原筛查,阴性者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可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三针,每次20ug(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儿童、成人都一样),因为属于高危人群。
4、医护人员(含护工)及其他高危人群,应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发现表面抗体阴转后应进行加强免疫(1针20微克)。
5、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血液透析病人,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易发生外伤者、多性伴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 乙型肝炎疫苗。
6、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
打完疫苗1个月以后,需要到医院检查乙肝表面抗体,如果乙肝抗体达到一定的数量,就不会感染乙肝了。
那么对于有乙肝携带的母亲如何进行下一代的预防呢?
临床上,经常能够看到家庭内传染的现象,姥姥传染给母亲,母亲又传染给孩子。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很为惋惜,因为,如果当时在孩子出生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的话,就不会传染乙肝了。对于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需要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免疫接种。出生后建议首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HBIG的接种时间越早越好,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要≥100U,乙肝疫苗10ug。1月龄时再接种第二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6月龄时接种第三针乙肝疫苗。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经过这样的预防接种,有90%的孩子能够避免感染乙肝。
但仍有10%的孩子有可能被感染,因为他们是在母亲宫内就感染的,这部分孕妇体内病毒含量往往很高的,HBVDNA超过106copies/ml。对于这部分人,应该在怀孕后期28周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进行母婴阻断。因此就要求乙肝携带的孕妇进行肝功、HBVDNA和HBVM两对半的检测。
以前接种过乙肝疫苗,还需要再次接种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38℃者占1、8%,罕见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0、5/10万)。
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如百白破、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任何一种计划免疫制品联合免疫,未见明显互相干扰作用。
如果万一接触了带有乙肝的血液,应该如何处理?
在我出门诊的时候,经常能够碰到有病人过来咨询这种情况。在意外接触乙肝病人的血液和体液后,如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入眼结膜或输入HBsAg阳性血液、手术刀损伤皮肤等,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 应立即检测HBV DNA、两对半和肝功,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 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数量≥10 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