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学界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目标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乙肝病毒DNA转阴是铜牌,乙肝病毒e抗原血清学转换(指e抗原转阴,出现e抗体)是银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是金牌。过去“摘取金牌”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任务”,然而近年医学界的探索已经令世人看到了“摘金”的曙光。
在第三届巴黎国际肝病峰会的学术报告中,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治疗的乙肝患者,停药后其表面抗原的清除率达到了令人鼓舞的水平,其中e抗原阴性的患者,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率在停药时为3%,随停药时间延长不断提高,至随访2年、3年、4年时分别达到6%、8%、11%。
在美国肝病年会上发表的研究显示,对使用PEG干扰素或PEG干扰素加拉米夫定治疗48周并随访3年的194名“小三阳”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发现在治疗48周时血液中乙肝表面抗原定量分析结果小于每毫升10个国际单位的23名患者中,3年后表面抗原转阴者为12名,占52%;而大于每毫升10个国际单位的171名患者中,3年后表面抗原转阴者有4人,只占2%。因此,医学界认为,乙肝表面抗原定量分析可作为慢性乙肝患者是否有可能实现表面抗原转阴的预测指标。
近期的研究结果更令人振奋,在使用干扰素治疗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中,经3年随访显示,30%的患者出现了HBsAg清除;6年随访显示,HBsAg清除率可高达45%。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96周,53%的患者出现HBeAg清除;在停药后的5年随访中,如患者HBV DNA始终<400拷贝/ml,HBsAg清除率可高达72%。请大家注意,此处计算的清除率,和前面谈到的“转阴率分别达到6%、8%、11%”,基础人群是不一样的,也就是分母各不相同,不是一码事,不可混淆。其总的转阴率大约在10%左右。可喜的是核苷类似物的长期治疗也可获得HBsAg清除,最近报道替诺福韦治疗1~2年后在某些亚组HBsAg清除率达到6%。
尽管表面抗原转阴率不过10%左右,但与每年的自然转阴率1%~2%相比,这样的成果已可看作是跨越式进步,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由此确定,在临床治疗中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成为可以追求的目标。当然必须清醒地看到,摘取“金牌”殊非易事,可以作为目标之一,却不可强求;也就是尽最大努力,尽量争取最佳疗效,无论摘取到的是“金牌”、“银牌”还是“铜牌”,其疗效同样值得肯定。为此临床医生要严格掌握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选择合适的目标人群和合适的药物,并强调足够的疗程和全程管理,避免不规范治疗和盲目治疗。
要遵循优化原则,做到:
① 优选患者,通过对基线水平的选择可以优选出能获得良好抗病毒治疗结局的患者。
② 优选药物,根据治疗的风险效益比优化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③ 优化疗效,通过治疗中监测和优化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疗效。
同样是感染了乙肝病毒,由于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年龄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所处的感染阶段不同,乙肝的表现、转归可以迥然有异,有的表现为病毒携带状态,有的为轻度的肝功能异常,有的则反复发作伴有明显的肝损害,部分患者甚至发生肝衰竭危及生命。正是由于以上的差异,对于乙肝的治疗,必须因人制宜、个体化治疗,而且同一个体在不同的阶段,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在此提请患者朋友千万不要看别人用某种药效果不错,自己也盲目尝试,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全程管理、指导下用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