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的女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肝炎患者可不可以怀孕、生育?回答是肯定的,但又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充分治疗和调养,肝功能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都已转阴,体力完全恢复,即可怀孕。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长期随访肝功能始终正常,B超检查没有隐匿的肝硬化存在,可以正常生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长期稳定,也可以怀孕。也就是说,只要肝功能正常,肝脏没有炎症活动,也没有临床症状,不管是携带者还是患者都可以怀孕。
有些情况则不适合怀孕。如果病情正处于炎症活动期,身体感觉不适(如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不适等),肝功能异常(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等),就不适合怀孕。如果肝炎已经发展到肝硬化,最好不要怀孕;失代偿肝硬化绝对不宜妊娠。怀孕后胎儿会增加肝脏负荷,加重病情,不利于母子。服药期间能否怀孕呢?因为药物安全问题非同一般,所以服药期间最好不要怀孕。根据国内外资料,妊娠期间服药安全性资料较多的是拉米夫定,如果非要在服药期间怀孕,拉米夫定可参考的资料多一些,风险很小,但也不是零风险。具体而言,属于下述情况之一者不宜怀孕:
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明显异常。
②病史较长且肝脏损害严重,肝脏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硬化,伴有明显的血小板减少、脾功能亢进和凝血功能障碍。
③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异常较明显,且波动较大,常伴有蛋白比例倒置或低蛋白血症。
④慢性乙型肝炎伴有严重的肝外系统表现,如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⑤曾有过怀孕史,但因肝脏不能承受而终止妊娠者。
⑥乙型肝炎伴妇产科疾患不宜怀孕者。
怀孕期间,患乙型肝炎的孕妇同非肝炎孕妇有没有区别呢?还是有些区别。首先不要乱吃药,有些药物会损害肝脏。也不要进食过多,以免形成巨大胎儿,巨大胎儿分娩时患肝炎的孕妇发生大出血的危险比正常妇女更多一些。一般孕妇孕期做一次肝功能检查就可以了,有肝炎的孕妇至少要做三次,通过肝功能等方面的监测,观察孕妇能否胜任妊娠,以期达到母婴平安。如果发现肝功能异常,就要积极地进行保肝治疗;同时根据HBV DNA复制水平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病情和阻断宫内感染。孕妇患乙型肝炎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除了失代偿肝硬化、重型肝炎等病情较重者需要及时终止妊娠外,大多数不需要终止妊娠,完全可以自然分娩。只要有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转氨酶大于正常值上限2倍),就应当给予适当的抗病毒药物。
乙型肝炎具有家族聚集现象。但乙型肝炎不是遗传性疾病,其家族聚集现象是由于传染而不是遗传。所谓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是指患有乙型肝炎或体内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在怀孕期间或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这种传播方式也叫垂直传播,它是乙型肝炎最重要、最具威胁性的传播方式。孕妇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并不是100%都会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是否导致胎儿、新生儿感染,首先取决于孕妇体内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程度和母体的基因缺陷,如果孕妇e抗原阳性,血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较高,新生儿的感染率可高达90%左右;如果孕妇e抗原阴性,HBV DNA也为阴性,其感染率只有30%左右。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最常见的是产程传播,即在分娩时婴儿的皮肤、黏膜擦伤或胎盘剥落时,母亲血液中的病毒通过破裂的胎盘,进入脐带血,从而进入新生儿体内。孩子出生时选择什么样的分娩方式能阻断母婴传播呢?一些人认为,采用剖宫产可以阻断母婴传播;实际上婴儿分娩前在子宫内通过胎盘直接感染的情况并不多见,只有分娩过程中出现产妇产道破裂和产程时间长的情况,新生儿接触到母体血液才会感染。因此,对于携带病毒的孕妇,最好是自然分娩,自然分娩有危险或难产才采取剖宫产方式。另一条途径是宫内传播,婴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这种方式引起的感染约占5%。再就是分娩后婴儿与母亲的密切接触,也可以传播乙型肝炎病毒。通过给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HBIG,同时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也可在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接种一针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疫苗(各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效果可以达到90%~95%以上。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哺乳,并不增加婴儿感染的危险性,因此只要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了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就可以母乳喂养,但乳头有损伤时应暂时停止哺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