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常见病。自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问世以来,因其微创、并发症少、适应证广、疗效明确、不存在胆囊结石复发等原因,而逐渐取代所有其他治疗方法,被认为是胆囊结石治疗的金标准,但是胆囊真的就只能一切了之吗?
1、胆囊切除带来的问题
根据大宗病例统计,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血管损伤率为0.2%,胆管损伤发生率为0.2%~0.8%,肠管损伤发生率为0.07%~0.87%。此外,胆囊切除后病人丧失了胆囊浓缩、储存、排放胆汁的功能,造成进食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时,机体无法提供足够的胆汁,病人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的发生率增加、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
因此,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成为胆囊结石治疗的金标准只是相对的,而绝非适用于所有病人的唯一方法。
2、人口老龄化影响着胆囊结石的治疗决策。
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的寿命延长了,罹患疾病的机会也增加了。我们发现,很多常年被认为无需治疗的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在高龄发病,而高龄患者由于大多并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合并症,此时发病常常危及生命。这就要求对胆囊结石要提前干预,进行二级预防,即对无症状的胆囊结石进行有效处理,防止并发症发生或结石进一步增大。
也就是说,我们要扩大胆囊结石手术干预的指征与范围。
3、切胆还是保胆?
关于胆囊的去留问题并非一家之言所能定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胆囊绝不是可有可无之物, 保胆取石理应有其一席之地,祛除病痛而又保留人体器官和功能理应成为我们外科医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哪些患者适合保留胆囊?胆囊功能正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胆囊结石只要消灭结石,就能达到目的,无需切除胆囊。
儿童期胆囊结石的发生多与先天性代谢性疾病、血液疾病等因素有关, 与胆囊本身的因素关系不大,应首选保胆手术。第四,高龄患者因全身器官功能衰退,并存病较多,手术风险大,应尽量采取微创的保胆取石术。
4、 新式保胆取石术创伤更小、取石更彻底。
传统的保胆取石术是开腹将胆囊切开, 用取石钳盲目取石, 在取石过程中还可能将结石夹碎或损伤胆囊壁。因而, 这种手术方式很难取净结石, 易致结石残留, 并被误以为是结石复发。这种术式被称为盲人取石, 犹如盲人摸象。而今,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被称做新式保胆取石术。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应用于保胆取石手术中, 可谓珠连璧合, 相得宜彰。
利用腹腔镜下胆囊区域的清晰显现,通览胆囊和肝外胆管全貌, 避免保胆取石时的遗漏,结合胆道镜取石的优势, 将保胆取石术之优势发挥到极致。近年来, 我们采用此双镜联合技术已完成保胆取石、保胆取息肉术数十例, 无胆漏、结石残留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
5、保胆、切胆,不是挑战,而是互补。
目前,关于胆囊结石的治疗是保胆取石还是切除胆囊的争论,其原因是双方都拿不出较新的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胆囊切除手术并发症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出血、胆漏、胆管损伤和肠管损伤等手术近期发症方面,而缺乏胆囊切除后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如胆总管结石、返流性食管炎、结肠癌的发生率,以判断切除胆囊对人体是否有害以及其危害性到底有多大。
内镜保胆取石疗效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实验的佐证。但是,我们在治疗选择时更应注重保留胆囊功能与治疗胆囊结石的完美结合。我们既不能用10余年前的数据来反对当今用内镜微创技术条件支撑的新式保胆取石观点,也不能用回顾性研究来证明保胆取石的优越性。我们要深入开展关于胆囊结石成石的机制研究,尤其是要研究胆囊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我们反对不顾一切地盲目切除有功能的胆囊,也反对不顾一切地盲目保胆取石。二者并非竞争挑战关系,而是不同疾病分期治疗中互相补充的黄金组合,医生和病人可以细心探讨,寻找更为个性化、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