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病已成为国人的常见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目前仍是胆囊结石手术治疗的“金标准”,但各种形式的“保胆”(即保留胆囊)手术,尤其是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手术在全国各地均有开展。相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来说,“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不是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主流。目前全国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胆囊结石接受手术治疗,只有大约2万人接受了“保胆取石”手术。
毋庸置疑,胆囊并非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必需器官,很多人在切除胆囊后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无特殊不适。然而,人体毕竟是生命经过亿万斯年进化而来的,多余的东西早已被淘汰,一般来说,机体内不存在多余或无用的器官。实际上,胆囊在人体维持正常机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就目前生理学对胆囊的认识来看,其主要功能还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进而将经过浓缩后的胆汁排入肠道,帮助消化,尤其是提高对脂肪消化的效率。
胆囊切除之后,肝脏分泌的胆汁直接排入肠道参与消化功能。肝脏分泌胆汁是连续的,但胆囊切除后肝脏分泌胆汁在进食后时明显增多,这实际上是对失去胆囊的一种代偿,另外还可通过增强其它消化器官的功能而代偿。一般来说病程较长的慢性胆囊炎患者,由于反复的炎症刺激,胆囊早已失去功能,人体在手术切除胆囊之前已经代偿得比较充分,切除胆囊后大多无不适。而对于胆囊炎症急性发作情况下切除胆囊的患者,由于人体尚未来得及代偿,手术之后需要一段时间去代偿和适应。因此,一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这种腹泻大多在术后3个月缓解或消失,只有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长。另外,有些学者还认为胆囊功能的丧失与某些疾病(如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有关。
因此,在治疗胆囊结石的过程中,如何完整地保留仍具有正常功能的胆囊是治疗胆囊结石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然而保留胆囊,即便是具有正常功能的胆囊也并非不无坏处。首先,保留胆囊面临着结石复发的问题;另外,胆囊里虽然不再有结石,但结石刺激过的胆囊粘膜,其癌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实际上,临床上大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初次到外科就医时,胆囊功能就已经完全或部分丧失。此时,若是勉强保留胆囊,可能会留下较大的隐患,得不偿失。
保留胆囊治疗胆囊结石不外乎四种方法:溶石、碎石、排石和取石。溶石就是通过化学药物将结石溶解,这只对具有正常功能的胆囊起作用,因为失去功能的胆囊不可能将化学药物导入胆囊腔内,从而溶解石头;另外,目前还没有找到高效溶石制剂,这一治疗方法多年来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碎石就是通过某种能量发生器将其产生的能量作用于结石,将其粉碎,然后排入肠道,随大便排出体外。这种方法在上世纪七、八年代试行较多。然而,这种貌似可行和有效的方法其效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而且在其试行过程中引起了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在较大的医院基本废弃。排石是通过药物作用于胆囊,促进胆囊收缩,将结石排出,它也是碎石治疗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有赖于胆囊具有正常的收缩功能,否则不可能将结石排出。取石则是打开胆囊,将结石取出,然后再缝合胆囊。取石的方法有三种:开腹“保胆取石”,经皮胆镜“保胆取石”和腹腔镜“保胆取石”。在腹腔镜广泛开展之前,前两种方法施行较多,目前主要以腹腔镜“保胆取石”为主。
腹腔镜“保胆取石”是利用腹腔镜和胆道镜,双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不仅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优点,而且取石彻底干净,在术中如发现不适合行“保胆取石”时即刻中转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免延迟治疗或留下太大的隐患。胆囊结石病的整个疾病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参见上一篇文章《胆囊结石病的四个阶段及其治疗策略》),只有处于第一阶段(无症状结石)的患者和处于第二阶段(麻烦的石头)的部分患者才适合行腹腔镜“保胆取石”手术。因为对这些患者来说胆囊尚具有正常功能,保留胆囊才是有意义的。临床上,很多胆囊结石患者强烈要求保留胆囊,但由于就医较晚,胆囊已失去全部或部分功能,保留胆囊是不可行的,如勉强为之,不仅不会给人体带来好处而且会带来较大的隐患。
腹腔镜“保胆取石”手术,技术并不复杂,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和胆道镜技术的肝胆外科医生施行此手术是安全的。本人近五年来通过严格筛选病例,共施行腹腔镜“保胆取石”100余例,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到目前为止,无一例结石复发,无一例发生胆囊癌。
目前真正困扰“保胆取石”手术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判断胆囊是否具有功能?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能在术前准确判断胆囊是否具有正常功能;二是“保胆取石”后结石的复发问题,只要胆囊存在就有结石复发的可能。前者使胆囊结石难以广泛开展,只能选取无症状结石或虽有不适和疼痛但术中见胆囊形态完全正常的患者实行该手术,以确保手术的疗效。后者使“保胆取石”存在后顾之忧。
由此可见,腹腔镜“保胆取石”对一部分胆囊结石患者是可行的、有效和安全的,只要具备医生所要求的条件,实行“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是一种理智的选择的,而且其效果在某些方面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