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病、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但是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首先需要除外的就是病毒性肝炎,因此,下面介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甲型肝炎:
抗HAVIgM阳性表示甲肝病毒感染。抗HAVIgG阳性属于保护性抗体,其阳性表示机体对甲肝病毒具有免疫力。
二、乙型肝炎
检查的意义是为了确定有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了解肝细胞是否受到损坏及其严重程度,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常用的检查指标有:
1、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
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其定量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疗效等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当HBVDNA超过标准时,有可能需要抗病毒治疗,但还要根据乙肝五项、肝功能及其他指标做出具体判断,这也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HBVDNA异常者都需要抗病毒治疗。
2、“乙肝两对半”:
即检测血清中有无乙肝病毒5种抗原、抗体的简称。它们分别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旧称澳抗)、表面抗体(抗HBs)为一对;乙肝病毒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为一对;另一项是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1)HBsAg和:HBsAg阳性是体内存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可以确诊为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其产生有2种途径,分别为乙肝病毒感染清除后或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s阳性而HBsAg阴性,是乙肝病毒已被清除的标志。
(2)HBeAg和抗HBe: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时HBeAg持续存在意味着病情趋向慢性化,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时HBeAg的存在提示患者处于高感染低应答期。不论急性、慢性感染,HBeAg的存在都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血清转换,是临床抗病毒治疗中判断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抗HBe阳性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但是在临床中,长期抗HBe阳性的患者中有20%-50%的人仍可检测到HBVDNA异常,这是由于可能出现了乙肝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导致不能形成HBeAg,因此这部分患者仍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病毒复制也并未停止。
(3)抗HBc:高滴度的抗HBcIgM阳性为急性乙型肝炎诊断依据,单一抗HBcIgG阳性者可以是过去感染,也可以是低水平感染。
三、丙型肝炎
1、抗HCV:
不是保护性抗体,其阳性并不代表对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是存在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
2、HCVRNA:
HCV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及传染性的直接指标,有助于了解病毒复制程度、抗病毒治疗的选择及疗效评估等。
四、丁型肝炎:
丁肝病毒是缺陷病毒,必须与乙肝病毒以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的形式存在,因此只有乙肝患者才有可能感染丁型肝炎。抗HDVIgM阳性表示丁肝病毒感染,抗HDVIgG是非保护性抗体,高滴度抗HDVIgG提示感染持续存在,低滴度提示感染静止或终止。
五、戊型肝炎:
抗HEVIgM阳性表示戊肝病毒感染。
六、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
(一)转氨酶: 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AL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AST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
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ALT、AST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 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
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AST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性肝病;中度升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轻度升高,可见于轻度慢性肝炎。
患有重型肝炎时,若出现胆红素迅速升高,转氨酶反而下降,称为酶胆分离,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转氨酶活性测定反映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对肝病的病因鉴别诊断意义不大。ALT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
肝细胞损害严重者,AST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急性肝炎或轻型慢性肝炎病人,ALT>AST;酒精性肝病、重型肝炎病人通常AST>ALT。
(二)血清碱性磷酸酶(AKP,ALP) 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胆管上皮细胞含量最多。当肝内或肝外胆汁排阻时,导致血清ALP升高。临床意义如下:
1、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一般阻塞性黄疸AKP升高较肝细胞性黄疸为高。
2、协助诊断肝内占位性疾病,如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时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3、肝硬化、肝坏死时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4、很多药物损害时可以出现碱性磷酸酶增高,比如巴比妥类、抗生素、治疗皮肤病的药物等。
(三)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通常,新生儿此酶活性为成人的5倍;男性高于女性,成人随着年龄而稍升高;此酶的活性与肝细胞损害有良好的一致性。临床意义有:
1、急性肝炎恢复期大多数的人此酶最后恢复;
2、如果恢复期ALT正常,此酶持续升高,提示有慢性化的可能;
3、轻微肝损害时,此酶更加敏感,更易出现异常;
4、此酶与ALT分离,即ALT下降γ-GT升高多提示预后不良,治疗中γ-GT不随ALT下降,可能病情较重;
5、中毒性肝病时γ-GT的灵敏性往往高于ALT;
6、酒精可以诱导微粒体酶,即使没有肝脏疾病,酗酒也可以引起γ-GT升高; 7、单一的γ-GT升高,ALT正常,还可以见于肝癌、药物性肝炎、肝脏慢性淤血、中心性微胖;当然,胆汁郁积、胆道梗阻时此酶的活性指标更好。
(四)血清胆碱酯酶(CHE) 是反映肝脏贮备功能较敏感的指标。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CHE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严重程度不一定平行。若CEH活性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轻型慢性肝炎病人此酶活性变化不大。
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此酶与急性肝炎病人相似。肝硬化病人若处于代偿期,血清CHE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血清CHE活力明显下降。重型肝炎病人血清CHE明显下降,其降低程度与血清白蛋白大致相似,且多呈持续性降低;梗阻性黄疸病人,血清CHE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降低。
(五)总胆红素:总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与胆红素的高低呈正相关。
总胆红素由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组成,出现肝脏损害导致的黄疸,也即肝细胞性黄疸时,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出现血液系统损害导致的黄疸,也即溶血性黄疸时,一般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当出现肝内外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时,则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总之,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而言,首先要查明原因,一旦确诊为病毒性肝炎,则需要根据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HBVDNA或HCVRNA滴度的高低及影像学检查等制定出相关的治疗方案。因此,推荐大家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