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肝内胆管慢性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疾病。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BC)同属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范畴。PBC的病因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有关,好发于中年女性,大约90%的患者是年龄介于40-55岁的妇女。起病比较隐匿,常无特殊症状,发病初期往往不被患者所注意。
一、主要症状:
乏力、瘙痒黄疸、消化不良、脂肪泻和代谢性骨病、皮肤黄色瘤、肝脾大、门静脉高压和食管静脉曲张等。
二、实验室检查:
1、生化试验:转氨酶轻度增高,也可能正常,早期胆红素常无明显增高,几乎所有的PBC患者的碱性磷酸酶常常显著增高,提示存在肝内胆汁淤滞和小胆管的损伤。血清r-谷氨酰转肽酶和胆固醇水平也增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多处于正常范围,球蛋白水平亦无显著增高。
2、免疫学检查:大约70-80%的PBC患者的IgG明显增高,IgA和IgM正常或轻度增高,血清补体C3可能降低。在PBC的患者中AMA(抗线粒体抗体)检出率高达90%,其中以M2亚型最具有特异性,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无症状的PBC患者的重要诊断依据。同时也以检测出其他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甲状腺抗体等。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由于本病起病比较缓慢,病程较长,可以分为无症状期和有症状期(早期、无黄疸期、黄疸期、晚期)。同时PBC还可以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相伴随,包括硬皮病、干燥综合症、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混合型结缔组织病、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贫血等血液异常,还可以并发肺间质纤维化或肺间质巨细胞肉芽肿等。
PBC患者可能合并IgA肾病。PBC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一,而且缺乏特异的症状和特征,因此对无症状、无黄疸和无肝硬化的病人确诊比较困难,对这类病程比较早期的患者,如果是中年女性,主诉乏力、食欲减退、皮肤轻度瘙痒时应该想到此病的可能。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如果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和免疫球蛋白IgG增高,则需检测AMA(抗线粒体抗体)和其他自身抗体,必要时做肝穿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四、治疗:
PBC的治疗原则是早期积极治疗,如果病程已经晚期,治疗效果往往较差。
1、对症治疗:注意休息,增加营养,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在使用维生素D和钙剂的同时在体力许可的条件下,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以减轻骨质变薄和骨质疏松。
2、对症治疗:
(1)皮肤瘙痒:胆汁淤滞是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之一,是胆酸盐积聚于皮肤所致,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消胆胺12g/d,分3次口服,但消胆胺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和上腹部不适,此药可以与甲状腺素、地高辛、口服避孕药、熊去氧胆酸等药物结合,所以不要与这类药同服。如果需要口服熊去氧胆酸时,两个药物的服药时间至少间隔4个小时。
(2)骨质疏松: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多晒太阳,口服钙片每天1-1.5g,口服或肌注维生素D500-5000单位,具体剂量视患者的病情而定,也可口服阿法骨化醇0.25-0.5ug,每天一次,口服阿伦磷酸钠70mg/周。
3、熊去氧胆酸10-15mg/(kg.d)体重,每天分3次口服,最好在病程早期就使用此药,而且疗程要长,等到PBC进入晚期,疗效往往不显著。熊去氧胆酸宜与免疫抑制剂或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对控制病情更为有利。
4、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的药物,因它具有降低胶原合成、增强胶原酶的活性、调节细胞因子的功能等作用,同时又有抗纤维化的作用,因此也应用于PBC的治疗。常用剂量为口服1mg,每天一次;或0.6mg,每天2次,此药的主要副作用可以引起腹泻、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少数病人可能出现粒细胞减少,如果不良反应明显时应减少剂量或停药。
5、青霉胺对铜、铅、汞等金属离子有较强的络合作用,驱除体内这些金属离子的积蓄,并有抑制炎性反应,阻止胶原形成和减轻PBC患者。临床常用D-青霉胺,开始剂量为口服125mg ,每2周增加125mg ,直至每天500mg维持。常见的副作用有胃肠道不适、皮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蛋白尿和血尿等,在服药过程中应观察血相和肾功能的变化。
6、环孢素A具有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淋巴细胞的功能,从而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2-4mg/(kg.d),一般成人每天口服200mg,由于环孢素A对肾脏有毒性作用,用药过程中必须监测肾功能,疗程不宜过长。
7.甲氨蝶呤10-15mg,每周一次。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血象和肝功能变化,有的病人可能发生间质性肺炎。患者在服用甲氨蝶呤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口腔溃疡,可以口服叶酸预防之。
8.肾上腺皮质激素:PBC患者口服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治疗后,可以减轻皮肤瘙痒和乏力症状,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也有一定的降低。但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可以促进患者的骨质疏松和骨质变薄,加重代谢性骨病,因此不少学者不推荐PBC患者长期接受肾上腺激素的治疗。
9、肝移植:PBC是肝移植治疗的适应证之一,有人认为PBC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超过145mmol/L或肝功能失代偿时,应该考虑肝移植治疗,文献报告肝移植后一年生存率为75%,五年生存率为70%,优于没有接受肝移植的患者。
肝移植的效果与接受治疗时患者的病情有关,如果病程已是非常晚期,病情已相当严重,则移植后的效果往往不理想。移植手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口服环孢素A和其他免疫抑制剂,以防止免疫排斥反应。
五、预后:
无症状期PBC的预后优于有症状期的病人,然而,PBC是一种进行性疾病,随着病程的延长,其临床表现逐步加重。无症状患者经过多长时间会转变到有症状期,这很难判断。文献报告,27%-89%的无症状患者在27-89个月之后出现临床症状。就具体病人来说,其预后好坏除了病程的早晚和病情的轻重之外,还与病人的心态、经济状况以及治疗措施的得当与否有明显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