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后形成的颈部和头面部向患侧偏斜的畸形。一般认为发病原因是一侧胸锁乳突肌在难产时受伤发生出血、机化,以致纤维变性后引起该肌挛缩。另外还有子宫内、外感染,遗传及动静脉栓塞导致肌坏死等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
婴儿出生后,在一侧胸锁乳头肌内,可摸到索形的肿块、质硬而较固定。约3~4月后肿块逐渐消失,而发生挛缩,逐渐出现斜颈。但亦有部分病儿由于病情较轻,不发生显著挛缩,无畸形出现。到1周岁左右,斜颈畸形更为明显,头向一侧倾斜,下颏转向健侧。如勉强将头摆正,可见胸锁乳头肌紧张而突出于皮下,形如硬索。在发育过程中脸部逐渐不对称,健侧饱满,患侧短小;颈椎侧凸,头部运动受限制。
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其他原因所致的斜颈相鉴别:
1、颈部急性淋巴结炎引起的斜颈 多见于婴儿,有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压痛,但胸锁乳突肌内无梭形肿块或挛缩。
2、颈椎先天性畸形或颈椎结核均可造成斜颈,X线片可作鉴别。
3、眼肌异常 眼球外肌的肌力不平衡,斜视患者以颈部偏斜协调视物。
治疗
若不及时治疗,畸形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因此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年龄越大,斜颈和脸部畸形越难于完全矫正。
1、手法矫正疗法:适用于一岁以内的婴儿,包括局部热敷、按摩、手法扳正和固定头部。其目的在于使肿块及早消散,防止肌发生挛缩。出生2周后,可在每次哺乳时,由母亲作按摩患侧胸锁乳突肌和手法扳正,使头稍向健侧弯,颏部尽量旋向患侧,颈部旋向健侧。婴儿睡时用沙袋保持于上述矫正位,一般2~3月内大多能治愈。
2、手术疗法:适用于1岁以上的病儿。在12岁以上者,虽然脸部和颈部畸形已难于矫正,但手术疗法仍可使畸形有所改善。手术方法多用胸锁乳头肌切断术。在锁骨近端以上一横指处作横切口,切断胸锁乳头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4岁以上,斜颈严重者可切除锁骨头和胸骨头约1~50px。注意勿损伤膈神经/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然后将头置于过度矫正位,用头颈胸石膏固定3~4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