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生理、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心理社会因素在FGID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不仅影响患者的胃肠生理、症状表现和疾病行为,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就诊要求和医疗费用。心理治疗、抗焦虑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FGIDs患者的症状和病理生理异常。心理社会因素与FGIDs的关系密切,为了减少患者辛酸的就诊历程!加强对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在FGIDs中作用的认识已刻不容缓!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指具有慢性和复发性的消化道症状,但缺乏解剖、生化和病理学变化证据的临床症候群。FGIDs在人群和就诊患者中均很常见,西方国家报道其在消化专科就诊患者中的患病率为40%~60%。我国虽未见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但FGIDs在临床上亦十分常见!对医师而言,治疗这类疾病仍感棘手,原因在于FGIDs的病理生理尚不完全清楚。
近年来,关于发病的医学模式由简化的生物模式向整合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biopsychosocialmode1)转化,增加了我们对FGIDs的认识和理解,对心理异常和社会压力在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关注。
1、心理社会因素是FGIDs发病的重要原因
在长期研究中,人们已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与FGIDs密切相关。生活应激事件常常诱发或加重FGIDs,神经质、情绪化等人格特征明显影响患者就诊率和症状程度,躯体化症状更多见于FGIDs患者。FGIDs患者常具有胃肠道外症状,如呼吸困难、心慌、慢性头痛、肌痛等。精神方面的疾患也常见于FGIDs患者,尤其是症状严重或顽固的患者,其发生率为42%~61%。FGIDs中最常见的两个疾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FD
患者常见的精神异常为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疾患,约80%
FD患者有精神方面异常,而器质性消化不良患者仅为25%。40%~50%的IBS患者亦有心理障碍的表现,80%的IBS患者病情发作和加重与精神心理因素以及对疾病的不正确认识有关,如认为大便必须成型,否则即为异常,IBS患者精神异常多表现为抑郁,其次为焦虑和躯体化疾患。
2、心理社会因素可影响、加重FGIDs患者的胃肠道表现
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情绪常可导致胃肠道动力低下,而愤怒、厌恶可导致高动力反应。如应激可明显加速腹泻型IBS的口一盲肠通过时间,从而加重腹泻;减缓便秘型IBS的口一盲肠通过时间,加重便秘。
心理社会因素不仅影响FGIDs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且对消化道症状体验和生活质量有影响,对患者就诊需求和医疗费用亦有影响。FGIDs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其原因部分与FGIDs症状有关,但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
FGIDs患者反复求医,与心理社会因素,如过分焦虑和抑郁、对疾病过于担心等明显相关。在IBS就诊与不就诊人群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不同,这主要取决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评价,而前者与疾病适应不良行为有关。表现为IBS患者对胃肠道症状的认识不足,对疾病严重程度估计过重,甚至怀疑得了不治之症而产生更多的关注和焦虑症状,导致频繁的求医行为。反复求医将增加医疗费用,据报道经心理治疗后FGIDs患者医疗费用可降低至少25%。
3、心理治疗、抗焦虑抑郁治疗可改善FGIDs患者的症状和病理生理异常。
对于大多数症状较轻的患者,很少予心理干预。而少数与心理疾病共病或症状顽固的FGIDs,尤其是那些宁愿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反复作不必要检查的心理因素明显的患者,需制定复杂的心理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FGIDs的目标并不是治愈疾病,而是:
(1)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减少患者心理情感应激的频率和强度;
(3)缓解临床症状、减少症状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4)减少患者反复就诊次数。减轻社会和经济压力。
对于有明显精神或情绪抑郁和焦虑的FGIDs患者,抗抑郁和抗焦虑药将有帮助。选择性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常用最常用的抗抑郁剂,抗抑郁药能减轻FGIDs的症状,部分患者症状消失。
心理治疗不但使FGIDs患者的精神症状明显减少、疑病心理减轻,且明显改善肠道和躯体症状,是内科常规治疗的补充,具有相当好的发展前景,尤其对于难治性FGIDs患者。实施精神心理治疗时应注意因人而异。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通过心理医师、家庭医师、胃肠病学专家的密切合作,FGIDs的精神心理治疗会更有效。且精神心理治疗对于治疗者要求具备一定的精神心理学素质,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训练再进入临床实践。
综上所述,FGIDs作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典型疾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增加医疗费用。必须努力普及精神、心理因素,应激和生活事件与FGIDs发病的密切关系,从而减少患者辛酸的就诊历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