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人体解剖画家笔下的面肌痉挛患者发作时的表现,面肌痉挛是指一侧的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的、阵发性的、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
面肌痉挛多发生于一侧,双侧者少见。一般认为女性多于男性,且好发于中年以后。我们的统计显示,60%是女性,80%的患者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
1、药物治疗
可用镇静、安定、抗癫痛等药物,如鲁米那、安定、卡马西平等,对部分病例有效,尤其是发病初期的病例效果较好。但必须注意其诸多的药物副作用,如嗜睡、精神抑制、粒细胞下降、药物性肝炎、剥脱性皮炎等。曾有文献报道因治疗面肌痉挛服用卡马西平7天后出现了粒细胞下降、药物性肝炎、剥脱性皮炎“三联症”。“三联症”如治疗不及时可以导致患者死亡。
2、封闭
神经干封闭多用复方奎宁,经乳突前缘入路、乳突后缘入路、腮腺入路法穿刺面神经主干,注射复方奎宁0.3一0.5ml即可。采用奎宁注射是因其有长效麻醉作用,奎宁的作用是生物碱对原生质的毒性作用的结果,因此奎宁的作用与其对细胞的毒性成正比,其麻醉作用持久,要过几周之后神经机能才能完全恢复,市售复方奎宁注射液是常用药物,其对注射处的组织无显著影响,很少发生水肿与渗出及增生,仅在麻醉区的皮肤周围有轻度麻木或感觉过敏,动物试验亦同样表明,无论是将复方奎宁注射于家兔的股神经内或股神经周围均是安全的,没有永久性的病损发现,没有不良并发症。
3、三联注射疗法
面肌痉挛三联注射疗法,是我们在研究国内、外治疗面肌痉挛的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治疗面肌痉挛的特效疗法。主要方法是根据患者面肌痉挛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有针对性地、个体化地将有关药物注射于茎乳孔,耳屏前皱褶中点及面部有关运动点或使用特殊技术检测出的“敏感点”上,从而有效地缓解面肌痉挛。
4、肉毒素注射疗法
肉毒素是厌氧梭形芽胞杆菌属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大分子蛋白毒素,主要作用于运动神经末梢,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引起肌肉的麻痹。其作用时间可达数月。国外报道,有明显疗效者达70%一90%。维持时间与症状缓解程度、并发睑下垂和鼻唇沟变浅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换言之,疗效维持存在剂量依赖性,而与病程和痉挛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但是,肉毒素是细菌毒素中毒力最强的一种,应严格掌握适当的剂量和重复注射间隔时间,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5、面神经干梳理术
在常规局麻下面神经总干解剖法游离出约1 cm总干,在5倍手术显微镜下,用口腔科探针将面神经干拉起,再用显微镰状刀将面神经干外膜剥脱并贯穿插人面神经干进行分束,因面神经纤维平行排列,故极易分束,常规分成7一8束,症状重者分10束以上。有作者统计用该法治疗面肌痉挛超过1年的患者 74例,其有效率为97.3% ,复发率2.7%。但该方法有伤口感染可能,影响美观。同时也给患者留下程度不同的面瘫,常需3个月左右才能恢复正常。再次手术困难。
6、面神经根部微血管减压术
自1875年Schultze在面肌痉挛病例的解剖中发现桥小脑角有动脉瘤的压迫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面肌痉挛系面神经在出脑干区受到血管轻微持续的压迫所致。有鉴于此,将压迫神经的血管、蛛网膜分隔开,以解除面神经的压迫、短路现象,即可达到缓解面肌痉挛的目的。临床上经常采用局麻下耳后4cm - 6cm长横切口,开颅骨窗2cm × 3cm,“+”字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下探查桥小脑角,将距面神经根2mm以内的血管均视为压迫血管,即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仔细分离周围增厚、粘连的蛛网膜,将动脉血管剥离神经根部,面神经采取不同程度梳理、刺激后,在动脉血管和神经之间垫以聚四氟乙烯棉片。有作者统计用该法治疗面肌痉挛超过6个月的患者229例,其中224例效好,2例无效,31例复发。该方法有脑脊液耳漏、皮下积液、同侧听力减退。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副作用明显减少,面神经根部微血管减压术逐渐成为有效治疗面肌痉挛的主流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