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认为,人有五脏六腑。五脏即肾、心、肝、脾、肺;六腑即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六腑与之配合,并通过经络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联络四肢百骸、皮毛筋骨、肌肉血脉、五官九窍等,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耳为五官之一,耳壳露于头侧,耳窍内通于脑,它的生理功能的发挥,以及病理病症的产生,与脏腑均有关系。
肾:耳为肾所主。肾气通于耳。只有肾气充盈,精气调和,耳才能行使其正常生理功能。反之,肾精亏损,髓海不足,耳窍失于荣养,则有平衡感觉障碍,如自觉天旋地转,自身动荡不安,以及耳鸣、耳聋、呕吐等一系列症状。临床上,肾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多产生耳鸣、耳聋、眩晕、耳内胀塞、脓耳日久等虚性证候。
心:耳为肾之窍,又为心之奇窍,心主火,肾主水,心火与肾水相互制约,共同维护耳的功能。若心肾失调,肾水亏虚,心火亢盛;或心血不足,不荣于耳,均可导致耳病。古人云:“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虚血耗,必致耳聋、耳鸣。”
肝:中医有“肝肾同源”之说,两者在生理方面的相互关系极为密切。肝需要肾阴的滋养,赖以保持阴阳平衡;反之,水谷精微需要通过肝的疏泄作用,才能不断地产生肾阳。由于肝肾关系密切,构成耳与肝之间的一定联系。主要表现为,只有肝气条达,阴阳平衡,才能保持听户清静,耳聪脑宁。反之,若肝气上逆,阴虚肝旺等,则会引起听户失聪、耳鸣、眩转等症。
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耳的功能与脾有关。脾的功能旺盛,生化之源充足,运化有力,清气上升,浊阴下降,耳窍得其滋养而清宁,听力聪敏而无病。若脾气虚,不能上奉于耳,则耳易得病,引起耳鸣、眩晕等症。
肺:耳与肺也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上,耳病初起,常出现邪在卫表的肺经症状。
由此可见,从中医理论来讲,耳鸣的产生与人体五脏皆有关系,所以认为耳鸣是由肾虚引起的是片面的,而且有时候部分患者往往会滥用补肾的药物,以至于延误病情。应四诊合参,辩证论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