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其中肺血栓栓塞为最常见的类型,平时说是的肺栓塞即指肺血栓栓塞症。引起肺血栓栓塞症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下肢静脉及盆腔静脉。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为内科急症之一,病情凶险。慢性肺血栓栓塞主要由反复发生的小范围肺栓塞所致,早期无临床表现,但长期可引起严重的肺动脉高压。
危险因素:
静脉血液瘀滞、静脉系统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3个主要因素。
常见高发情况:
妊娠/产褥期、长期航空或乘车旅行、口服避孕药、肥胖、吸烟、高龄;
创伤/骨折(多见于髋部和脊髓损伤)、外科手术后(多见于全髋关节置换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植入人工假体、各种原因的制动/长期卧床、中心静脉插管;
脑卒中、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慢性静脉疾病;
血液粘滞度增高、血小板异常、肿瘤静脉内化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
病理生理特点:
肺血栓栓塞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严重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栓子大小、数量;栓塞的间隔时间、是否合并有其他心肺疾病、血栓溶解代谢的速度等。
轻者可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严重者肺循环阻力突然增加,致心脏排血量急剧下降,患者会出现休克、脑血管、心血管供血不足,导致晕厥甚至猝死。
症状:
呼吸困难最常见症状,活动后出现或加重,常常与劳力性心绞痛相混淆。
胸痛:见于多数肺栓塞者,其特点是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明显加重,类似心绞痛样胸痛较少见,也是易与心绞痛混淆的一个重要症状。
咳血:以往无肺部疾病突然出现的咳血,要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多为小量咳血,但也偶见大咳血,可能导致窒息死亡。
咳嗽:多为干咳,无痰或少量白痰
晕厥:可为唯一或首发症状,提示栓塞面积大,预后不好
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见于大多数患者,考虑与疼痛或低氧血症有关
腹痛:可能与膈肌刺激或肠出血有关
各个病例可能出现上述一个或数个症状,导致特征性不明显,常常误诊、漏诊。所谓“肺梗死三联征”即;呼吸困难、胸痛、咳血仅见于以少部分患者,亦提示预后不良。
辅助检查:
血浆D-二聚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产生的可溶性降解产物。在血栓性疾病发病后因血栓生理性溶解使血肿浓度升高,对血栓性疾病的敏感度高,但是特异性低,多用于排除肺栓塞、心肌梗塞等危重血栓栓塞疾病。
CT肺血管造影:目前临床确诊肺栓塞的首选确诊项目,目前高排CT可以确定血栓栓塞的位置、范围,还可以同时显示肺及肺外的其他胸部疾病,有助于与其他疾病鉴别。检查期间需应用碘造影剂,对碘剂过敏者不能进行检查。
磁共振成像:与CT血管造影意义相同,适合于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一些间接征象,少数患者可发现肺动脉近端血栓或右心血栓。
动脉血气分析:肺血管阻塞15%以上者可以出现低氧血症,大多数急性患者出现PaO2<80mmHg、伴随过度通气者会出现PaCO2下降
心电图:多数无特异性变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部分病例可出现SⅠQⅢTⅢ征(Ⅰ导联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q波及T波倒置);其他改变包括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传导阻滞、肺型P波等
鉴别诊断:
由于肺栓塞轻重程度不同时症状相差较大,应与冠心病、急性心衰、主动脉夹层、气胸、重症哮喘、重症肺炎、胸膜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相鉴别。
主要治疗方式:
1.抗凝治疗:是基础性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对于没有禁忌症的患者,均应应用。常用药物:华法林
2.溶栓治疗:对于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出现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建议14天内应用溶栓治疗。有并发出血的风险。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3.外科及介入治疗:包括外科肺动脉血栓摘除术,介入下肺动脉碎解和抽吸血栓、放置静脉滤器等,一般用于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部分慢性患者可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切除术。
预防:
针对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如积极治疗下肢感染、静脉曲张,住院及长期卧床患者认真评估血栓形成风险,鼓励手术后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对于确认形成血栓形成风险较大者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