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间盘的退变而继发颈椎关节退行性变性改变,累及周围脊髓、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较常见的一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确切。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科采用药物注射联合针刀治疗4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38~60岁,平均46.5岁;病程0.5~6年。本组46例均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来诊前有3月~2年的其它保守方法治疗史。本组均采用药物注射联合针刀治疗,治疗期间未使用药物及其它的保守治疗方法。
1.2诊断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旋颈试验阳性,枕后区均有压痛感,颈椎活动度减小。颈椎张口位x线片示:齿状突两侧的环齿间隙或环枢关节间隙不等宽。并结合x线片、CTA、DSA、CT、MRI等检查。
1.3操作方法体位:患者取俯卧位,颈前放一低枕头,使颈部处于平直状态。选择治疗点:治疗点主要在颈背部肌肉、韧带附着点处,常见为:棘突旁开1.5~2.0cm处、肩胛骨上角及内缘、颈项后正中线上及颈项部压痛点或硬结处。根据患者颈部症状及体征一般选择8~10处治疗点。
注射:确定好治疗点后用龙胆紫做标记,再用碘伏或酒精做颈部常规消毒、铺巾。用7号针头连接注射器,在治疗点垂直颈部皮肤进针,边进针边注射药液,深度根据患者的体型变化,一般不要超过4cm,以免损伤脊髓、椎动脉。药液组方: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曲氨奈德注射液20mg,VitB12注射液l mg,VitB 1注射液100mg,每个治疗点药液注射量约为1-2ml。
针刀操作:药液注射完毕后再在注射点进行针刀松解治疗。取汉章4号针刀按针刀四步操作步骤规范进针,直达痛点及肌肉韧带附着点处,进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切割后出针刀,压迫止血,创可贴覆盖针孔,嘱患者术后3天保持针孔处干燥、卫生,注意休息。一周后再次治疗。
1.4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原有症状消失,各项体征转阴性,能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随访3个月无复发者;显效:原有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经随访症状无加重者;有效:原有症状、体征减轻,发作频率减少,发作持续时间较短,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者;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者。
2、结果
本组46例均进行了两个疗程的治疗,随访3月~1年,根据上述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其中治愈30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47%。
3、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导致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关节边缘增生,椎间关节不稳定,从而对神经、血管产生压迫或刺激。
椎间关节不稳定在过度负载时引发急性或慢性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炎性介质也是一种刺激,同时也加重已经存在的“压迫”,进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环枢关节错位刺激或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动脉痉挛、扭曲,引起大脑一过性供血不足而导致头晕、头痛等症状。
药物注射能促进炎性产物早期吸收,促使炎症消退,解除肌肉痉挛,有利于患者颈部肌肉,特别是枕后小肌群放松;通过针刀松解紧张的肌肉、韧带及粘连组织,能使颈椎的组织结构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及生理功能,起到平衡软组织的作用,从而能够解除椎动脉的痉挛,并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改善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有效缓解头晕、头痛等各种症状。
药物注射与针刀松解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药物作用与物理作用两者的结合,两者能起到协同作用,使疗效更为显著。本组通过采用局部注射给药及针刀松解治疗,消除了颈椎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缓解了肌肉韧带的紧张度,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临床症状。3例无效者,其中1例为病程较长,颈椎关节退变较重;1例可能因治疗期间工作过度劳累导致;1例伴Ⅲ度高血压病。
经过本组治疗分析,该治疗方法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疗程短,易于接受,症状改善快,效果肯定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