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好发于小腿、足部,其次是面颊部,少数发生于躯干部。丹毒中西医同名,因其为皮肤突然变红,如丹涂脂染,呈片状红斑而得名。西医治疗原则是早期、有效、足量使用抗生素,解除全身症状,控制炎症扩散,防止复发,但是临床疗效不甚理想。笔者在临床对下肢丹毒施以中医内外治相结合的方法,疗效显著,今选取3例介绍如下:
病案1
何某,男,45岁,2008年8月23日就诊。主诉:右足背红肿胀痛三天。三天前右足背突然出现红肿胀痛,伴有恶寒、发热(T 38.8 ℃ ),日静滴青霉素1200万单位,病情未得到控制。刻诊:恶寒、发热(T 38.5℃ ),口干欲饮,纳可,二便正常,右足背红肿胀痛,肤色红赤如丹,边界清楚,面积约7cm×4 cm ,压之褪色,扪之灼热,痛剧,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血常规:白细胞12.08× 109 /L ,中性0.78,淋巴0.22。诊断:右足背丹毒。证属湿热下注。治则:清热化湿解毒,活血通络。治疗方法:1、内治法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方药如下:玄参、金银花各30克 当归、赤芍、牛膝各15克 黄芩、栀子、连翘、苍术、茯苓、红花、地龙各1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日一付。2、外治法 : 右足患处常规碘伏消毒,三棱针轻快鸟啄样叩刺患处5―8针,进针约2―3毫米,针刺部位有少许渗血,稍等片刻,碘伏再次消毒后,患处外敷加味金黄散膏(厚度约4―5L),而后无菌绷带包扎固定。次日,右足背肿痛明显减轻,再次三棱针叩刺后,患处外敷加味金黄散膏,外敷六次后诸症皆除,血象恢复正常,患者痊愈。
病案2
唐某,男,72岁,2010年 9月10日就诊。左小腿及足背红肿热痛半月余。于半个多月前因脚气感染致使左小腿及足背开始出现红肿热痛,伴有发热,以“左下肢丹毒”在某医院住院治疗,每日静滴“头孢曲松钠”、患处外敷鱼石脂软膏、局部理疗等治疗,住院半个多月,左小腿及足背红肿热痛不减,身热不退而转求中医诊治。刻下症状:T38.2 ℃ 左小腿胫前、踝部及足背红肿明显,边界清楚,表面光亮,按之 没指,皮温灼热,按之疼痛,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细。血常规:白细胞11.4× 109 /L ,中性0.82,淋巴0.18。诊断:左下肢丹毒。辩证为湿热下注,脉络瘀阻,正虚邪恋。治宜化湿解毒,祛瘀通络,利水消肿。治疗方法:1、内治法,方药 金银花、黄芪、太子参、薏仁 各30克,紫花地丁、蒲公英各20克,黄柏、苍术、紫草、丹皮、赤芍、泽泻、白术、茯苓各10克,木通、甘草各6克。水煎服,日一付。2、外治法:三棱针叩刺后左下肢患处外敷加味金黄散膏,无菌绷带包扎固定,连续叩刺2次后(每天一次),患处继续外敷加味金黄散膏。(叩刺方法同病案1,叩刺针数为10―20针。)内外治结合三天后,下肢红肿痛明显减轻,十天后患肢症状基本消除,继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调理气血而愈。
按语:病案1和病案2均为急性下肢丹毒,临床上以发病急、症状明显为特点,以湿热下注,脉络瘀阻为主要病机,但二病案又有所不同。病案1为中年男性,刚病不久,四诊合参,辩证为湿热下注,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味,其中玄参,金银花,当归、甘草四药养阴清热活血解毒,黄芩、黄柏、牛膝等清热化湿引药下行,红花、地龙活血通络,使毒解血行,肿消痛止。病案2为老年男性,发病半月以上,经抗生素治疗后疗效欠佳,毒邪充斥多日,已耗伤气血,加之下肢肿甚,四诊合参,辩证为湿热毒邪瘀阻下肢,气滞血瘀,故方中用黄芪、白术、太子参健脾益气,蕴有托毒外出,以防毒邪内陷之意,茯苓、泽泻利水消肿,肿消痛止。二病案采用了相同的外治方法即三棱针叩刺病变部位皮肤及中药外敷。三棱针叩刺病变部位皮肤可以疏通局部壅滞之气血,使热毒之邪随血液渗出而外泄,从而使经气得以调节,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进而达到消炎消肿止痛之目的。加味金黄散膏多用于早中期丹毒,具有解毒消肿、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之功效,不但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且能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防止炎症扩散。内服中药、三棱针叩刺与外敷中药三法合用,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借鉴。
病案3
王某,男,58岁,2009年7月22日就诊。主诉:右小腿肿胀沉痛一年余。于2008年6月无明显诱因右小腿红肿胀痛,肿胀自内、外踝开始逐渐至小腿,同年9月,右小腿肿痛、沉胀最为明显,严重时影响行走,无下肢静脉曲张,下肢彩超提示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曾在当地医院以“静脉炎”住院治疗,疗效一般。一年来,右小腿肿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刻诊:右下肢膝关节以下至内、外踝轻微肿胀,肿胀广泛均匀,肤色暗红,皮温略高于左侧,质韧,触痛明显,舌质红降,苔白腻,脉沉涩。诊断:右下肢慢性丹毒。证属湿热毒邪蕴结下肢,瘀血重症。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疗:1、内服方药 金银花、丹参、鸡血藤、土茯苓各30克 当归、川芎、赤芍、丹皮、防已 山甲、苍术各10克。水煎服,日一付。同时静滴灯盏花素100毫克,15―20天为一个疗程。2、中药熏洗溻渍右下肢患处。方药 丹参、鸡血藤各30克 当归、川芎、赤芍、元胡、威灵仙各15克 红花、白芷、五加皮、海桐皮各10克 芒硝30克(后下)。 将上述药物共为粗粉,用纱布包扎好(可分包),水煎煮后,乘热先熏蒸后洗、溻渍患处,日2次,每次30―60分钟。20天后,患处肤色基本正常,疼痛消失,下肢肿胀症状明显缓解。
按语:本例为下肢慢性丹毒,湿瘀蕴结,病程长,缠绵不愈,在内服中药的同时,静滴灯盏花素以增强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效。熏洗方药中,当归、川芎、赤芍、元胡、威灵仙等清热凉血活血行气,散瘀止痛,芒硝辛苦咸寒,辛散苦泄,走而不守,全方共奏活血消肿软坚散结之功效,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
丹毒乃热毒湿邪交织而成,热毒入血分,“不得外泄,发于肌肤”为发病的基本病机,所以丹毒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解毒。按照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外科疮疡三焦论治理论,“其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故治疗下肢丹毒在清热凉血解毒的同时,应佐以活血利湿通络止痛之法。若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已耗伤气血,应酌加益气养血之品,顾护脾胃之气,以免苦寒之品更伤气血。总之,在治疗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程、新病、久病等因素,随证加减用药,多法协同治疗,充分发挥中医内外治作用的优势,内外治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