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颁布的第5版国际肺癌TNM分期标准(包括2002年颁布的与第5版完全相同的第6版),使用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当时的分期依据来自于从1975~1988年间积累的5319例非小细胞肺癌的病例,其样本量相对较小。那时胸部CT检查尚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来帮助判断临床分期,因而临床分期并不十分准确;而且被用于研究的病例资料主要来自于同一医疗机构(4351例患者来自MD Anderson癌症中心),其数据不具广泛性和代表性;还有,这些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的病例,而不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多种治疗模式的病例;此外缺乏内部及外部的评价标准也是其弱点之一。虽然第5、6版较更早前的版本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近20年来诊断技术及治疗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际研究资料显示出这一版本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修改国际肺癌TNM分期标准。
2009年肺癌分期系统(第七版)原发肿瘤(T):T0 无原发肿瘤
T1 ≤75px,被肺或脏层胸膜包绕,未累及叶支气管近端以上位置
T1a ≤50px
T1b >50px但≤ 75px
T2>75px但≤175px†或肿瘤具有以下任一项:侵犯脏层胸膜,累及主支气管、距隆突≥50px,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蔓延至肺门但未累及全肺T2a
>75px但≤125px
T2b >125px但≤175px
T3 >175px,
或直接侵犯胸壁/膈/膈神经/纵膈胸膜/壁层心包,
或肿瘤位于主支气管、距隆突<50px≤50px,
或全肺肺不张/阻塞性肺炎,
或分开的肿瘤结节位于同一肺叶
T4 任何大小肿瘤侵犯至心脏/大血管/气管/喉返神经/食管/椎体或隆突, 或分开的肿瘤结节位于同侧不同肺叶
淋巴结(N):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转移至同侧支气管周围和(或)肺门周围淋巴结及肺内淋巴结,包括直接蔓延累及
N2 转移至同侧纵膈和(或)隆突下淋巴结
N3 转移至对侧纵膈淋巴结、对侧肺门淋巴结、同侧或对侧斜角肌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远处转移(M):
M0 无远处转移
M1a 分开的肿瘤结节位于对侧一个肺叶,或肿瘤伴有胸膜结节或恶性胸膜播散
M1b 远处转移
TNM分期:
1998年开始,IASLC分期委员会着手建立国际肺癌数据库,到2006年在世界范围内收集了有效肺癌病例100869例。基于国际肺癌数据库分析结果,IASLC制订了第7版肺癌TNM分期系统。
通过对IASLC国际肺癌数据库淋巴结分期资料的分析,发现Naruke分布图和MD-ATS分布图对肺癌区域淋巴结分类的定义存在较大差异。
比较重要的差异包括Naruke分布图的第1组对应MD-ATS分布图的第1组和第2组;Naruke分布图的第2、3、4R组和4L组对应MD-ATS分布图的4R和4L组;具有重要意义的是MD-ATS分布图第7组(隆突下淋巴结)对应Naruke分布图的第7组和10组,导致部分肺癌按MD-ATS分布图分期为N2,ⅢA期,而按Naruke 分布图分期则为N1,Ⅱ期。对区域淋巴结命名的差异导致数据分析时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IASLC分期委员会制订了一个修正的肺癌区域淋巴结图谱,将MD-ATS分布图和Naruke分布图进行整合,并且为每一组淋巴结规定了精确的解剖学定义[9]。
从2009年开始,IASLC分期委员会按此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肺癌数据收集,其中包括中国5个肺癌中心的肺癌数据,用于7年后第8版肺癌TNM分期标准的制订。
IASLC淋巴结图谱的解剖学定义具体如下:
第1组:上界为环状软骨下缘;下界为双侧锁骨,正中为胸骨切迹上缘,气管中线将此区域淋巴结分为1R和1L。
第2组:2R上界为右肺尖和胸膜顶,中间为胸骨切迹上缘,下界为无名静脉与气管交叉处下缘,内界为气管左侧缘;2L上界为左肺尖和胸膜顶,中间为胸骨切迹上缘,下界为主动脉弓上缘。
第3组:右侧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前界为胸骨后,后界为上腔静脉前缘;左侧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前界为胸骨后,后界为左颈总动脉;3p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
第4组:4R包括右侧气管旁和气管前淋巴结,上界为无名静脉与气管交叉处下缘,下界为奇静脉下缘;4L气管左侧缘和动脉韧带之间,上界为主动脉弓上缘,下界为左肺动脉干上缘。
第5组:动脉韧带外侧淋巴结,上界为主动脉弓下缘,下界为左肺动脉干上缘。
第6组: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前外侧淋巴结,上界为主动脉弓上缘切线,下界为主动脉弓下缘。
第7组:上界为气管隆突,左侧下界为下叶支气管上缘,右侧下界为中间干支气管下缘。
第8组:位于食管表面,除外隆突下淋巴结,上界为左侧为下叶支气管上缘,右侧为中间干支气管下缘,下界为膈肌。
第9组:肺韧带内淋巴结,上界为下肺静脉,下界为膈肌。
第10组:紧邻主支气管和肺门血管(包括肺静脉和肺动脉干远端),上界为右侧为奇静脉下缘,左侧为肺动脉上缘,下界为双侧叶间区域。
第11组:叶支气管开口之间,11s位于右侧上叶和中间干支气管之间,11i位于右侧中叶和下叶支气管之间。
第12组:紧邻叶支气管淋巴结。
第13组:段支气管周围淋巴结。
第14组:紧邻亚段支气管淋巴结。
既往的文献中对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总体生存率之间关系的分析引发了将特定几组淋巴结合并成为“淋巴结区”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淋巴结区的概念不适用于现在的标准命名法,主要是为了将来进行病例统计分析,并且可能对肿瘤内科和放疗科医生对于增大或融合的跨组转移淋巴结进行分析时提供帮助。
0期 TisN0M0
ⅠA T1a~1bN0M0
ⅠB T2aN0M0
ⅡA T2bN0M0 T1a~1bN1M0 T2aN1M0
ⅡB T2bN1M0 T3N0M0
ⅢA T4N0~1M0 T3N1M0 T1~3N2M0
ⅢB T4N2M0 任何T分期N3M0
Ⅳ 任何T分期任何N分期M1a~1b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