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中医称为“瘾疹”,西医治疗的远期疗效不佳,中医药治疗则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因其中医辨证较为复杂,不仅各家不一,证型也颇繁多,不便掌握,故目前尚无规范的证候标准。文中就近十年来有关慢性荨麻疹中医病因证型研究的文献综述如下,供同道临证时参考。
1、病因辨证
(1) 风淫证 风为春之主气,风邪导致的荨麻疹,一般多在气候变化时发生,郭田章等[1]统计分析后认为,本病最常发生于春冬季节。风邪客于肌表,郁闭经络,留聚于肌肤,导致营卫不和,加之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善行而数变,其致病最易兼挟其他病邪,从而出现相应的风团发无定处,消退后再起等临床症状,并常兼有寒、湿、热邪。
(2) 风热相搏证 《诸病源候论》云:“若赤轸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轸也,得天热则剧,得冷则灭也。”宋业强[2]认为本病多由禀赋不耐,感受风热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食辛辣、鱼腥等生风化热之物而致,风热为本病的重要病因;日久正气亏损、邪气留恋则可成风热兼虚证。临床症见皮肤起风团,色鲜红,此起彼伏,自觉瘙痒,遇热加重,得冷则减轻,可伴有心烦、胸闷、腹痛、大便干、小便黄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浮数;虚者可有倦怠乏力,头晕失眠,舌尖红,边有齿痕,苔白或黄白相兼,脉虚数。
(3)风寒表虚证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俗称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卧露寒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本证多见于慢性寒冷性荨麻疹。刘贵军等3]认为本病初起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所致,日久则出现表虚之侯。临床症见风团色淡微红,以暴露部位如头面、手足为重,着风遇凉更甚,得热则缓,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缓。
(4)风湿热蕴肤证 风湿之邪侵犯肌肤,停滞于肌腠脉络之间,可致阳气郁闭,营卫不和;亦可内传入里,使湿困中焦,日久生热,风湿热三邪着于肌肤腠理而成此病。刘爱民[4]认为本证好发于青壮年,风团大小不等,剧痒难耐,西药服则风团不出,停则很快复发,迁延日久。临床症见风团色红而痒,舌苔黄腻,或舌质红、苔腻,脉滑或滑数。
(5)寒湿中阻证 寒湿二邪皆为阴邪,其之为病,最易损伤卫阳,阻滞气机,郁闭肌腠,使脉络邪气结聚。若二者兼风邪致病则可使病机更加复杂。张晓杰[5]经过统计分析认为此证为慢性荨麻疹不可缺少的一型。临床症见头重如裹,身重乏力,瘙痒剧烈,风团色白,泛恶口黏,或胃脘疼痛,得暖缓解;伴有纳少,面色s白,舌苔白或腻,脉滑或濡。
2、气血辨证
(1)气虚卫外不固 沈明等[6]认为本病大多由于气虚卫外不固,致风邪入侵客于肌肤而成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本病多属久病体虚或平素体弱,致气血耗伤,卫外不固,风邪侵袭,因而辨证以“虚”为主,尤其是气虚,治疗上也应注重补气固表。临床症见风团色淡不鲜,晨起或遇风加重,四肢困倦,面色无华,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2) 气血瘀滞证 《素问?痹论》云:“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医林改错》亦有“久病入络为血瘀”之说。《血证论》谓“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阐明了瘀血导致痰水为患之道理。瘀之既成,内则影响脏腑机能,气血津液化生受限,三焦气化升降失司,水液代谢紊乱;外则阻塞血络,使肌肤失养,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使本病时发而缠绵难愈。
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亦能行血”故气滞则血滞可成瘀,气虚行血无力亦可致瘀。武彩霞等[7]在临床辨证时发现本病患者多具有性情急躁,舌质淡白或暗红,或有明显瘀点瘀斑,苔薄白或少苔,边尖有齿痕,脉细或弦细。认为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对本病的发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治疗上以活血化瘀立法往往可以收效。孙广裕[8]认为本病迁延日久,由“瘀”所致者为数甚多,并从生理、病理的角度阐明了慢性荨麻疹之发病具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特征,与中医学之“瘀”相吻合,所以其主要病机为瘀血阻络、肌肤失养,致虚损乃血瘀之变。临床症见皮损色泽暗红或呈紫红,入夜多加重,部位相对固定,好发于远心部位和受压处,多伴有面色晦黯,头晕、烦闷、口干不欲饮、肢麻、舌暗淡或夹有瘀点、瘀斑,苔白或少,脉弦或涩。
(3)气血两虚证 中医学认为,气血互生,气虚可致血虚,血虚亦可致气虚。范瑞强等[9]认为本病因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损耗,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搏而发病。久病多属虚证又以气血两虚多见。王热闹等[10]认为本病之所以缠绵难愈,气血虚弱是关键,一是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所以常在劳累或汗出后风团加重,伴乏力多汗等症;二是血虚,营卫失和,营阴不得内守,卫气外泄,腠理失密,风邪乘虚外袭,所以多在午后或夜间起疹,可伴双目干涩、手足心热、肌肤干燥等症。临床上气虚与血虚互为影响,常常并存。症见患者平素体弱多病,失眠多梦,疲倦,乏力,面色苍白,疹块形小色淡,舌胖、质淡、有齿痕,脉细弱。
3、脏腑辨证
(1) 肺脾气虚,营卫不和 刘凤年等[11]认为,导致荨麻疹反复发作者正气不足,其根源是肺脾气虚。“肺主一身之表”,肺气虚则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 “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水谷不得运化,湿邪内生,“湿性粘腻”,更致病邪难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缘,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不足,营卫不合,外邪客于肌肤不能速去,日久则形成顽固性荨麻疹。蔡希[12]亦认为本病多由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所致,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失去濡养是本病成为慢性的关键,故辨证应从脾肺入手。本证多见风团色淡红,常伴有乏力、气短、恶风、易感冒、纳呆、便塘等肺脾气虚的症状,舌淡白、苔腻,脉弦缓,若病情缠绵日久,反复发作,可见口干不欲饮,苔腻等湿浊内停之候。
(2)肝肾不足,虚风内动 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瘾疹日久,或耗气伤阴血,或治疗用药不当,过于辛散疏风、清热利湿,以致耗伤阴血,损及肝肾,临床辨证当明察。陈达灿等[13]认为皮肤病虽多以皮肤病损为外在表现,但总有内在之因,脏腑气血变化之由,尤其顽固性皮肤病更与脏腑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多损及肝肾,临床辨证如能从肝肾入手,兼顾全身,治疗中恰当运用补肾法,往往使沉疴得愈。本证临床多见肤燥目眩,全身散布抓痕血痂,皮肤粗糙,面、颈、胸背可见多处疹块,皮疹骤起骤消,色呈淡红色,皮肤划痕征阳性,伴头痛、头晕,烦躁,舌红少苔,脉虚弦。
(3)胃肠湿热壅盛,熏蒸肌肤 罗崇谦等[14]认为本病除秉性不耐,外受风寒、风热之邪致病外,尚存在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热内生,熏蒸肌肤之证,在临床上不可忽视。本证临床多见皮疹反复发作,发疹时脘腹疼痛,拒按,或坐卧不安,进食不能,倦怠乏力,大便溏泻,间或便秘,可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肾不足,卫阳虚弱 张晓杰[15]通过分析得出本病辨证不可忽视体质因素,尤其是阳虚体质者,多以脾肾阳虚为主,常与气虚、血瘀、阴寒体质相兼。本证临床多表现为病程日久,风团色淡,多于晚间出现,平素形寒喜暖,四肢清冷,面色晦而无华,精神不振,冬天易生冻疮,小便清长,大便时稀;舌淡胖,苔白润,脉沉弱或沉迟无力。
4、六经辨证
张学林[16]根据《伤寒》六经辨证要义将慢性荨麻疹辨证为以下六型:太阳表实而致疹、阳明燥热而致疹、少阳枢机不利而致疹、太阴湿困而致疹、少阴虚火火旺而致疹、厥阴寒热错杂而致疹,并分别给予新加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汤合丹栀逍遥散、茵陈术附汤、黄连阿胶汤、乌梅汤等加减治疗而获效卓着。
5、结语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疾病。其病因多端,病机变化复杂,因此临床辨证治疗也就增加了难度,且常出现多种证候相兼的情况。目前的文献研究多局限于疗效观察;有关单纯证型研究的文献十分有限;且临床资料样本偏小,很多缺乏对照及深入研究,以“多中心,大样本,盲法”的应用为特征的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尚未充分利用等,这些均有待进一步解决。文中总结出以上四种辨证方法下的常见证型,临床以气血辨证和脏腑辨证应用最为广泛。我们在临床应用时更应灵活参合,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不可拘泥于一种,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