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指患有恶性肿瘤后出现的疼痛,也就是癌性疼痛。
临床上将癌痛分成三类,
【第一类】指由肿瘤本身引起的疼痛,约占75%―80%,属最主要的癌痛类型;
【第二类】指由治疗引起的疼痛,如化疗、放疗以及一些微创治疗,约占10%―15%;
【第三类】指癌症患者平时所伴随的慢性疼痛,比如伴有三叉神经痛、腰腿痛或者带状疱疹神经痛。
有些种类的癌症早期会产生疼痛,且很多病人就是由于疼痛来就诊才发现是恶性肿瘤。因此,早期的疼痛症状也是诊断肿瘤的一个指标。
但是仍有大部分癌症早期患者感觉不到疼痛;当疼痛出现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了。尤其对于已经治疗过的癌症患者,若出现疼痛一定要及时找专科医生,这很可能意味着肿瘤复发或转移了。很多癌症患者出现腰腿痛就扎针灸、做按摩,结果越来越严重,最后一检查,才发现已经骨转移了。由于延误了病情,再治疗就非常困难,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甚至可能出现截瘫。
癌痛是不是忍一忍就过去了?
中国人有一个特殊的文化特点,凡事喜欢先忍一忍。同样,出现癌痛时,很多患者也倾向于先忍一忍,常把轻度疼痛忍成严重疼痛,将容易治疗的天天拖延成难治性天天。
实际上,癌痛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的现象,约1/3的早期癌症患者会产生疼痛,约90%的终末期癌症患者都会出现疼痛。可以说,患者从查出患有癌症到最终离世,约一半的人都会体验到这种疼痛。但是对待癌痛的态度和处理手段不同,患者的体验也不同。
而且,癌症患者出现疼痛,更不能逃避。癌痛与一些慢性痛不一样,比如多数关节痛有间歇期,一段时间疼,过一段时间就会好一点;但是癌痛很少有间歇期,癌症一旦进展,疼痛感会越来越重,组织损伤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比如癌症骨转移产生的疼痛会使患者活动受限,随着转移癌对骨骼神经和组织破坏程度的加重,更容易发生骨折,严重的还会压迫脊髓导致截瘫。
因此,癌痛并不是忍一忍就会过去的,一味忍受反而会越来越严重。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那么患者就诊时应如何表达自己的疼痛感?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疼痛的部位不容易定位,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也不便于表达,因此癌痛治疗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会病人描述自己的疼痛特点。
表达疼痛的程度一般使用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疼痛数字评分法:在白纸上画一条粗直线,一般250px左右,将直线十等分,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标记数字0-10,0代表一点也不痛,另一端10代表最严重的剧痛。患者根据自己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某一点作一记号,以表示疼痛的强度。
第二种方法就是疼痛四级评估法:把疼痛分成轻、中、重三个级别,无痛另算一个级别,共四个级别,每个级别区分如下
0级:无痛;
1级(轻度疼痛):有疼痛感但不严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影响;
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
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镇痛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