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听许又新老先生的课,讲到佛家有关‘智慧戒定’四个字在人生中的意义,由此引发了我对心理治疗,尤其是当下面对的最多的进食障碍患者的治疗的思考。
他重点讲了智与慧的区别,智大概是指我们普通人的‘理智’、‘认知能力’,而慧则是佛家所追求的‘大智慧’,是对人生的领悟,在我的思考中就相当于心理治疗中追求的‘成长’。许老先生指出,智是我们人人皆备的东西,但是却不可靠,至少有三样东西会让‘智’走偏――‘情令智昏’、‘利令智昏’、‘欲令智昏’。这番讲解虽然简单,对我而言竟有些醍醐灌顶的感受,很想与网友分享。
在我的接诊经验中,常见如此的现象,要么是家属告诉我‘我的孩子不要看心理医生,他说心理医生说的他都懂,他比医生还强。怎么办,您有什么办法说服他?’要么是患者本人告诉我‘您说的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作为医生,我们都知道――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而做心理治疗也完全不是讲道理、比智力,只是不大会讲清楚为什么‘智’在追求和维持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那么脆弱。‘智’真的很脆弱,想想看,‘情令智昏’――爱一个人可以让我们失去判断力,恐惧和愤怒也会让我们失去理智;‘利令智昏’――宏观的例子最多见――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欲令智昏’――除利之外的欲望还有很多,例如我们在患者中常见的对‘控制’的追求,对‘完美’的追求。。。这么多让我们的理智蒙尘的东西,哪里还敢奢望‘智’可以解决我们人生的困惑?也许这就是佛家很少谈‘智’的缘故。那么,我们追求的心理‘成长’从何而来?也就是说心理治疗要怎么做,病该如何治呢?
佛云‘因戒生定,由定发慧’,在网上查到的这八个字又让我联想到现在的医疗实践。所谓‘戒’,可以理解为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治疗中设定的规则、界限,例如心理治疗中很重视的地点――必须是规范的治疗环境,最好固定;时间――必须守时且规律,可预期;保密――在治疗中谈及的内容不会在其他场合暴露;甚至收费――明确双方的合作关系、责任和承诺,这些都是用来帮助患者和治疗者‘因戒生定’――逐渐放心、安心,投入治疗性的探索和改变当中。心无旁顾是最节省能量的,有了一个‘定’字在,做什么事情都能全情投入,势必容易达到一定的境界,在心理治疗中也是如此。这就是‘由定发慧’带来的心理治疗中患者对人生的洞察力。
进食障碍的患者多于青春期起病,正值身体和心理都进入激进期,追求自主、独特的发展需求和人对安全、依恋的基本需求强烈地冲撞。这个时候的患者处于一种极为矛盾的状态:他们一方面对来自环境的限制极端的敏感和反感,刻板地要求自主;一方面又自设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把自己越来越紧地圈在一个框框里,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厌食症患者在一定时期内体会到严格的饮食限制(戒)带来的好处(定),他们专注地追求体重、学业表现,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然而,如此违背自然的限制越来越多地激起身心的反抗,他们开始时靠更严格的戒律来加强定力,但随着人际的疏离,情绪跌入低谷,‘定’未能带来‘慧’,反而将其带到死亡的边缘。贪食症患者多从厌食阶段过渡而来,是从无限的节制进入了另一个‘自我限制-自我放纵’的怪圈。而对来自外界的限制,无一例外的是抵制、恐惧。
所以,到底是自由,还是束缚?这是进食障碍的治疗中迎头面对,且可能持续始终的问题。我接受的心理治疗培训强调规范的治疗设置和清晰的界限,而我所在的进食障碍病房也有着相当特殊的设置――住院期间不得离院,住院1-2周内不得离开病区,集体用餐且定时定量,很多外面世界的精彩玩意儿都不得带入等等,真有些佛门清净的感觉。像这样的特殊‘戒律’在心理治疗中并不常见,却成了进食障碍患者住院治疗过程的必由之路,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很多患者甚至家属的质疑和抵触。那么要怎样理解这些外界环境的限制呢?就如我前面所述,为了追求自由自主,同时抗拒内心的不安,进食障碍患者将来自外界的限制视为虎狼,却作茧自缚地将自己的身心紧紧困住。所以,在我看来,进食障碍的治疗重心恰恰是要反过来――为身心解锁,在追求心灵自由的同时学会与环境的限制(矩)和谐相处――子曰:‘纵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住院的规则中一大部分都是针对患者强加在自身的内在限制,例如‘定时定量集体用餐’针对的就是患者内心‘必须尽可能节制,不惜使用一切诸如拖延用餐时间,把食物吐掉、扔掉、藏起来等方法实现’这样的戒律。通过外在的规则令患者强迫身心的枷锁再无用武之地,反而可能令其释然。一部分需要住院的患者已然被‘自由与束缚’的自我挣扎折磨的困顿不堪,求得身心的片刻宁静是其在院外可望不可及的事,他们在住院后会很容易地适应规则,体会遵守规则带来的宁静;另有一部分患者虽然跟自己较劲时痛苦,一旦感受到外来的限制便如获了大赦一般,全力以赴地对抗外力,似乎一切麻烦都是外界造成的,如果让他们自己做主早就会没事了一样。这些患者刚入院时的情况跟院外大体相近,在院外多数是跟家人的外力对抗,到医院里自然转移到与医护的外力对抗。不同之处在于医院里的规则如防洪大堤,任你波涛汹涌,一直恒定不变,如此一来总能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不论主动还是被动,接纳了外在的规则(戒)总会带来内心的‘定’;有了这份‘定’,对人生的领悟便可期待了。
当然,就如学佛之人初衷不同,有一心向佛的,有为回避烦恼遁入空门的,也有走投无路被迫入空门的,也许同样遵守着佛门戒律,却未必能同时‘生定’‘发慧’,这跟初衷有关,跟修行过程中师傅的引领有关,更跟个人的努力程度有关。心理治疗同理,对进食障碍住院治疗的理解和期待也可同理视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