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甲状腺癌病理分类:
1、来自滤泡细胞的甲状腺癌:
1)分化型甲状腺癌:
乳头状癌:肿瘤内腺泡有乳头形成。恶性程度不严重,发展缓慢,病程可达3~40年。国外文献,人群的尸检标本,镜下见3%乳头状癌。局部淋巴结转移较早,发生率高。易侵犯周围组织。
滤泡状癌:肿瘤由滤泡形成。高度血管浸润,远位转移,预后较差。如肿瘤细胞呈嗜酸性,可诊为嗜酸性细胞腺瘤。
2)未分化癌: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基础上出现未分化型,恶性程度高。
2、来自滤泡旁细胞的甲状腺癌:髓样癌。
3、来自淋巴样细胞的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瘤。
(二)病因:
1、辐射损伤:
少年时期经X线治疗头、颈及上胸部疾病者,1056例,12~35年后甲状腺癌60例(5.6%),良性病变120例(11.3%),说明X线对青年人的致新生物作用。
2727例甲亢及273例心脏病者用131碘治疗后,分别随访3及6年,未见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增加。
2、TSH的影响:乳头状癌的生长与TSH有一定关系,但不是起始作用。
3、致甲肿物质:长期服用并未见甲状腺癌发生。
4、碘缺乏:缺碘地区可见甲状腺滤泡状癌,但也有文献称缺碘地区甲癌发生率,并不比非缺碘地区高。
5、少数甲状腺分化癌可转变为未分化癌。
6、恶性淋巴瘤患者,常有严重的甲状腺炎,提示淋巴瘤发生在已有的甲状腺炎的基础上。甲状腺炎患者如腺体不规则,明显肿大,应加以注意。
(三)临床表现:
1、压迫症状:
1)癌肿增大可压迫气管,引起气管移位,呼吸困难。
2)压迫食道引起吞咽困难。
3)压迫喉反神经引起声嘶。
4)压迫颈神经节引起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眼部充血、患侧面部无汗、面部潮红等。
5)压迫颈静脉引起患侧颈静脉怒张,面部浮肿。
2、转移:文献载,乳头状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1.1%,滤泡性癌为16.1%,未分化癌为48.7%。远位转移分别为3%、8%、28.5%。腺内转移可造成多灶性癌。
(四)诊断:
1、对颈部单个质硬的“冷结节”,要尽早手术。
2、对颈部久治不愈的结节,要尽早活检,以排除隐匿性甲状腺癌(原发灶小不被发现,仅表现远位转移,存活率低。)
3、甲状腺肿块迅速增大,伴颈淋巴结肿大,声嘶、吞咽困难,应尽早手术。
4、及时治疗癌前期病变,如成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恶变率为2%~20%,儿童为20%~52%。
5、甲状腺穿刺活检有可能促进恶性肿瘤的扩散,如恶性可能性较大的结节,可直接手术。
(五)治疗:
1、明确诊断后一期根治手术效果好,二期根治手术,淋巴结转移的机会增多,如间隔1周手术,淋巴转移为8.3%,8~30天为43.5%,1~6个月为50%,超过6个月为100%。
2、颈淋巴结清扫术:甲状腺癌多为低度恶性肿瘤,保留胸索乳突肌、颈内静脉及副神经的淋巴结清扫术,能保留颈部的活动功能(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并能有效防止复发。文献载,102例术后5年生存率94.4%,10年为63.3%,颈部复发仅1例。
(六)随访:
术前血清Tg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无意义,对发现术后甲状腺组织残留及转移有意义。无功能的甲癌转移灶不摄取131碘,但Tg可升高。
(七)预后:
1、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低,生长缓慢,很少致死。
2、未分化癌预后差,生长迅素,数月至数年内死亡。
3、儿童的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好,40岁后以上预后较差,60岁以上更差,易转变为未分化癌。
4、肿瘤局限甲状腺包膜内的预后好。
5、只有颈淋巴结转移的预后,较有远位转移者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