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F-18-FDGPET、CTMRI在DTC随访中的应用
1、目前不推荐随访中常规使用F-18-FDG PET显像,在下述情况可考虑使用:
1)Tg水平>10ng/ml,而I-131-WBS阴性,协助寻找病灶;
2)对病灶不摄碘者评估和监测病情;
3)对侵袭性或转移性DTC,评估和监测病情。
由于炎性淋巴结、切口肉芽肿、肌肉活动度增加等可导致假阳性结果,因此,对PET阳性显像部位,需通过细胞学、组织学等其他方法进一步确定病灶性质。
2、CT、MRI不是随访的常规项目,在疑有复发或转移时,可考虑应用,应避免使用含碘造影剂,以免影响后续的131I治疗。
(十三)DTC随访中的其他内容:
1、观察131I治疗的长期安全性:要注意观察如继发性肿瘤、生殖系统影响等,但也应避免过度检查。
2、观察TSH抑制治疗的效果:是否达标、副作用等。
3、伴发疾病:如心脏病、其他肿瘤等,其重要性可能高于DTC本身,应当对其进行观察。
(十四)发现DTC复发或转移的处理:
1、复发可能是原先治疗后残留的病灶,也可能是治愈的DTC病情进展。局部复发或转移可发生在甲状腺残留组织、颈部软组织和淋巴结,远处转移可发生在肺、骨、脑和骨髓等。针对复发或转移可依次采取以下方法:手术切除(可通过手术治愈者)、131I治疗(病灶可摄碘者)、外放射治疗、TSH抑制治疗(肿瘤进展慢、无症状、无重要区域(如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化学治疗和新型靶向药物治疗(病情进展快的难治性DTC)。治疗方案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
2、已完全清甲者,随访中发现Tg持续增高(>10ng/ml),但影像学未发现病灶,可经验性地给予100~200mCi131I治疗。如治疗后Rx-WBS发现病灶或Tg减低,可重复131I 治疗。如治疗后未发现病灶或Tg不减低,应停止131I 治疗,以TSH抑制治疗为主。
3、出现远位转移的病例,总体生存率降低,但个体预后决定于:原发灶的组织学特征、转移灶的数目、大小及部位(脑、骨髓、肺)、发现转移时的年龄、转移灶对F-18FDG和131I的亲合力、对治疗的反应等多种因素。即使无法提高生存率,某些疗法仍可明显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十五)DTC的动态危险度评估:
近年来美国学者提出将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划分为“很好”、“可接受”、“不完全”三类,进行(动态)“连续危险度评估”。动态制定DTC的分期和复发危险度分层,修订治疗方案。
国内尚未达成共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