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历史,虽然早期研究便总结出房颤在二尖瓣疾病和其它心脏疾病的患者中很常见,但是心脏外科手术将房颤治疗逐渐作为常规还是近年来的事情。这一重要发展要归功于对房颤病理生理机制和危害的深入理解,以及新型外科消融能源的研发。
对于目前的外科治疗来讲,手术目的主要在于同时解决房颤和心脏器质病变;据估计在2007年,全球共完成外科消融手术累计超过1万例。同样在2007年,微创心脏外科消融手术也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孤立性和阵发性房颤病人提供了一项振奋人心的治疗方法。对于外科手术治疗房颤来讲,取得高治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治疗理念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另外也与治疗理念指导下的相应技术特点密不可分。
首先,外科消融手术所遵循的关键理念,同时也是外科技术的最重要特点,即消融线的透壁性和连续性。因为只有透壁的消融线才能够彻底阻断折返环的存在与传导,同时只有完整的隔离消融才能够完全阻断肺静脉前庭区域的异位诱发病灶,经典的Cox-mazeIII外科手术在直视下,采用“切与缝”的技术,切口愈合后形成透壁瘢痕,从而达到治愈房颤的目的。
外科手术可以在直视下结扎或切除左心耳,操作简便,根据Cox的经验,自1989至1999年共施行迷宫手术306例,术后除置换机械瓣膜的病人外,均停用抗凝治疗,远期仅有1例病人发生中风(0.3%),这与术后左房收缩功能的恢复以及左心耳切除有着直接联系。
从另一方面来讲,对于任何房颤治疗方法来讲,都会面临治疗后一定时期内房颤反复或者远期治疗失败的现实,在这些情况下,病人仍然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但是左心耳的切除意味着血栓形成高发部位的消除,在左房功能未恢复的情况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栓栓塞的几率,特别是对于高龄,存在抗凝药物监测的困难,或抗凝禁忌的患者,仍会有明显的获益。
心外膜部分去神经化治疗去迷走神经化治疗房颤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热点方向,虽然迷走神经对于房颤发生的影响机制早为公认,但真正将消除迷走神经的作用作为治疗方法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Pappone对297例病人进行环肺静脉隔离消融(CPVA),同时针对CPVA过程中所有能够的诱发迷走神经反应的位点进行消融,随访12个月,85%无迷走神经反应的病人为窦性心律,而99%存在迷走神经反应并进行完全去神经化治疗的病人恢复为窦性心律。
但是对于导管消融来讲,由于迷走神经节分布于心房外膜,因此针对性的标测和透壁消融难度较外科手术明显要高。同时位于左肺动脉和左上肺静脉之间的Marshall韧带同样也是迷走神经节的高分布区域,并且还是某些局灶性房颤的起源部位,是房颤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但是传统的导管技术无法对其进行处理。相比而言,心脏直视消融手术中,利用高频刺激(HFS)非常容易辨认迷走神经节的分布,可进行针对性心外膜消融,同时切断Marshall韧带,耗时仅数分钟,简便迅速,因此心外膜去神经化技术是当前外科消融手术治疗AF的一个新的目标和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