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目前我国约有八千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而到2020年我国患骨质疏松症的人数也将会超过2亿。骨折往往是骨质疏松症的首发症状或就医原因,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骨折的发生率为20%左右,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并发症。骨质疏松与中老年脊柱病患者的发病、转归息息相关,但很多公众对此未引起足够重视,其防治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宣传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诊治策略十分紧迫。老年人的“腰背疼痛”“驼背”、“变矮 ”其实是骨质疏松症的典型症状。随着年龄增大,骨质疏松加重,椎体骨折导致脊柱变短和前倾,背曲加重,从而形成侧弯或驼背,而驼背严重时,膝关节也会显着挛曲,身高可平均缩短 5-10 厘米 。脊椎骨折后凸不仅使行走、伸手取物等日常活动变得很困难,持续背痛、食欲减退和睡眠困难,还可能影响老年人的呼吸功能,因为驼背造成的胸廓畸形,肺活量减少,患者往往会出现胸闷、气短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由此导致肺气肿的发生率增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处脊柱骨折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肺功能障碍,甚至因此导致患者死亡。”
在生活中,老年人听到家人最多的提醒是“走路防跌”,认为只要不摔跤就不会骨折。虽然摔跤是老年人骨折最常见的诱因,但是引起骨折的原因五花八门。就坐公交车而言,一个急刹车,甚至车轮在石块上颠簸一下都有可能让老年人的脊柱发生骨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是由于骨密度和骨强度的降低所引起的,支撑人体组织的骨骼系统在轻微外力作用下既可发生脆性骨折,例如,咳嗽、打喷嚏、弯腰捡东西、伸手取物或搬运一些物品等,有些患者甚至没有外伤史,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患者往往认为背痛是老化的正常现象,而忽视骨折的症状,以致延误治疗的时机。在这里提醒大家:对于老年人在咳嗽、打喷嚏、伸手取物、大便后出现剧烈腰背疼痛,据本人统计80%可能发生椎体骨折了,通常疼痛会在几天后有所减轻,这时大多数患者会认为已经没有问题,便开始起床活动。然而,由于骨折未得到愈合,有不少人会出现疼痛加重及脊柱骨折塌陷甚至引起脊柱畸形,使其功能受到更大的影响。另外,脊柱骨折的症状很容易与其它背部问题混淆,因此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在这里告诉老年人一种简单判定是否发生骨折的方法:突发的腰背部疼痛,站立时疼痛加重、卧床时疼痛减轻、白天疼痛减轻、夜晚疼痛加重。这时就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诊断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主要依靠患者的年龄、病史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检查,其中MRI检查是判定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最可靠指标。
骨质疏松症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传统治疗方法为长期卧床加非甾体药物治疗,但长期卧床又可导致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及并发症出现,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又容易发生骨折,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怪圈。在这里介绍一种最新的治疗方法:椎体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不开刀、局麻下进行的。用特殊穿刺针经皮肤直接穿刺进入病椎内,再向病椎内注入骨水泥。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可下地活动,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平均入院时间5天。这种治疗方法打破了伤筋动骨100天的古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