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表面有三层脑膜,其中有一层像蜘蛛网一样包绕在大脑的表面,其下有一个潜在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当“蛛网膜下腔”有血液流入时,我们就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难以忍受的“头要裂开样疼痛”或“死亡样的头痛”,有人表现为脖子后面剧痛,不能低头;同时患者会剧烈的呕吐,烦躁不安;严重的病人意识丧失甚至死亡。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不完全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主要有: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和血液病等。动脉瘤居于脑血管意外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是一种导致死亡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约有80%是由于动脉瘤破裂出血造成的。根据权威科学统计,脑血管疾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第一次发病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发生再次出血者的死亡率高达80%以上。因此,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被称为“人体内不定时的炸弹”。那么患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该怎么办呢? 1、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该立即到正规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大型医院神经外科就诊。 2、条件允许时立即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及相关检查,积极查明出血原因。自20世纪30年代末至今在国际上确诊颅内动脉瘤最有意义的检查就是全脑血管造影术,其诊断阳性率高,微创伤,而且可以显示微细的血管结构。患者一旦被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后,传统的治疗为开颅手术, 1973年,诞生了介入神经放射治疗颅内动脉瘤。1991年Guglielmi发明了着名的可操纵电解脱铂微弹簧圈,简称GDC。GDC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成功率,成为介入神经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从此以后,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成为时代的标志。最近可吸收多聚生物膜弹簧圈,简称BPM,已应用于临床,该生物圈有加速瘤内血栓形成与纤维化、增加瘤颈部组织的厚度、减少动脉瘤的截面积等诸多优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