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可发生于肝内、肝外胆管任何部分,好发于东方国家,尤以日本常见。男女之比约为1:3~4.幼儿期即可出现症状,约80%病例在儿童期发病。
其可能原因有:1、先天性胰胆管合流异常:胚胎期胆总管、胰管末端未分开,或胆总管以直角进入胰管,或胰管在壶腹上方汇入胆管,胰液易反流入胆管,致胆管内膜受损,发生纤维性变,导致胆总管囊性扩张;2、先天性胆道发育不良:胚胎期,原始胆管增殖为索状,以后再空泡化贯通,如胆管上皮过度空泡化,可致胆管壁薄弱而发生囊性扩张;3、遗传因素:本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有人认为与性染色体有关。根据胆管扩张的部位、范围和形态,可分为五种类型Ⅰ型:囊性扩张。约占90%,可累及肝总管、胆总管的全部或部分肝管,胆管呈球状或葫芦状扩张,直径最大可达25cm,扩张部远端胆管严重狭窄,胆囊管一般汇入囊肿内,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正常。
Ⅱ型:憩室样扩张。为胆总管壁侧方局限性扩张呈憩室样膨出,临床少见。
Ⅲ型:胆总管开口部囊性脱垂。胆总管末端十二指肠开口附近的局限性囊性扩张,脱垂坠入十二指肠腔内,常可致胆管部分梗阻。
Ⅳ型: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有大小不一的多发性囊性扩张,肝外胆管亦呈囊性扩张。
Ⅴ型:肝内胆管扩张(Caroli病)。肝内胆管多发性囊性扩张伴肝纤维化,肝外胆管无扩张。
常见危害:1、癌变。其癌变率为10%,成人接近20%;2、溃疡;3、胆结石形成;4、胆汁性肝硬化;5、囊肿破裂大出血及胆汁性腹膜炎6、门静脉高压症7、感染。
典型表现: 1、腹痛。位于右上腹部,可为持续性钝痛;2、腹部包块。80%以上病人右上腹部可扣及表面光滑的囊性肿块;3、黄疸。
辅助检查:B超、PTC(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MRCP(磁共振胆胰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
治疗:主要治疗手段是完全切除囊肿和胆肠Roux-en-Y吻合。切除囊肿时仅需将囊肿粘膜在囊内粘膜下完整剥离,无需切除囊肿壁;并发严重感染或穿孔等危重时,可先行囊肿造瘘外引流术,待一般情况改善,黄疸消退后再行二期囊肿切除和胆肠Roux-en-Y吻合术;对于合并局限性肝内胆管扩张者,可同时行病变肝段切除术;如肝内胆管扩张病(Caroli病)或以并发肝硬化,可考虑行肝移植手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