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有时与病变程度很不相符,临床表现很严重的患者,其病变可能是轻度的或局限的,而病变广泛甚至盆腔解剖结构严重变形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却很少。据统计,约7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典型的继发痛经、性交不快或性交痛、不孕及月经改变。当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其它特殊部位时,可出现许多其它令人迷惑的临床表现,严重地影响青中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疼痛是EMs患者最突出、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包括痛经、性交疼痛、急性腹痛、慢性盆腔疼痛及大便痛等。EMs患者中70%~80%伴有慢性疼痛症状,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精神和躯体上的痛苦,也降低其生育能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盆腔神经包括来自躯体神经系统的腰骶神经及内脏神经。由于大量的盆腔疼痛是通过内脏传入纤维传递的,因此患者无法准确地描述疼痛的范围、性质、剧烈程度及持续时间等。
我国着名妇产科专家朗景和教授提出了“在位内膜决定论”,在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中找到了多种差异蛋白,引起国内外学家的关注。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EMs在位与异位内膜中神经分布与健康女性亦有所不同,在位子宫内膜以及子宫肌层出现异常神经分布可能是促使痛经发生的重要原因,这些神经涉及感觉神经Aδ、感觉神经纤维C、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等。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分为3型,腹膜型、卵巢型和深部结节型,不同类型病灶的神经纤维分布和疼痛之间的关系均有报道。研究发现,在腹膜型和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病灶中均见神经纤维分布,深部结节型病灶中神经纤维分布最丰富。深部结节型内异症病灶好发于神经分布丰富的区域,逆流的经血及富含各种炎症介质及疼痛介质的盆腔液富集于直肠子宫陷凹处,刺激盆底血管神经生长。子宫骶韧带有传导疼痛的骶神经通过,异位病灶不仅刺激被覆浆膜,而且刺激骶神经,导致严重的深部盆腔疼痛和性交痛。有研究发现肠壁浸润灶分布神经纤维密度为300/mm2,腹膜型病灶中神经纤维密度为1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scu等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痛经患者行手术治疗,将切除的骶韧带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发现距骶韧带与子宫颈连接处平均16.5~33mm、深度3~15 mm处神经束数量最多,多为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而感觉神经末梢较少。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盆腔痛表现显少于其他型患者,其病灶中神经分布也不如其他两型EMs病灶丰富。只是在部分有盆腔疼痛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囊肿壁中可检测到散在的神经分布。提示,卵巢EMs囊肿患者囊肿壁中的神经分布也能与患者的疼痛症状有关。Zhang等对61位行卵巢内异囊肿切除术患者的囊肿壁进行检测,发现31.1%患者囊壁中存在神经纤维,且神经密度与疼痛严重程度相关。不同内异症组织中神经纤维的数目有明显差异,神经纤维数目从高到低依次为:宫骶韧带〉阴道直肠隔〉子宫直肠窝〉腹膜〉卵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