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宋某某,女,76岁。以盆腔疼痛10余年,症状加重无法自由行走5年来诊。追问病史:老人家从十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盆腔疼痛,以会阴部和臀部为主,行走和直立后会加重,以卧位和坐位疼痛消失或者缓解,这十余年看过很多医生和医院,口服中药、西药和各种止痛药都无效。近五年疼痛加重,已经无法行走,无法出门购物和锻炼身体,仅可以在家中小范围、短时间活动。同时由于疼痛导致睡眠严重不足,精神状态差,本人及其家人对此已经失去治疗信心。经熟人介绍到我们的盆底疾病门诊就诊。
妇科检查:在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群和闭孔内肌筋膜、骶棘韧带处可以触及明显的触痛点,触及此点可以放大疼痛感觉,本专业俗称:扳机点。以右侧为重。
盆底肌力:1类和2类的深浅肌均为1级;肌电位:4微伏。疲劳度-12%。
诊断:1、慢性盆腔痛 2、盆底功能障碍
治疗方案:采用盆底康复技术治疗。个体化方案:先行5-6次低频和高频相间的止痛治疗,再进行盆底痛点评估,根据疼痛程度决定止痛方案的进一步修改;待疼痛缓解后采用电刺激增强盆底1类和2类肌群肌力。完成全部疗程后重新盆底评估,并采用阴道哑铃继续家庭康复训练,巩固疗效。
效果:经过系统治疗4次,患者自觉盆腔疼痛明显减轻,可以独立行走,在家中可以做简单家务活,并且睡眠明显好转,精神状态很好。继续目前治疗方案,密切随访。
基本知识:慢性盆腔疼痛定义:指非周期性、持续达6个月以上对非阿片类药物治疗无效的盆腔疼痛。慢性盆腔疼痛(CPP)的特点是病因复杂,有时即使做了腹腔镜检查或开腹探查也找不到明显原因,疼痛程度与病变程度不一定成正比。而心理性慢性盆腔疼痛应考虑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躯体症状,临床常被诊断为功能性慢性盆腔痛,按照现代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理论,称为心理(或精神)性慢性盆腔疼痛。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应仔细全面系统地进行,以做必要的辅助检查,找出器质性疾病,做出疼痛原因诊断。
总之,慢性盆腔痛的病因复杂且不尽明确,涉及的相关学科众多,正确的诊断极具挑战性。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和密切的学科间合作是建立诊断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寻找新型治疗方法。目前认为对于盆腔疼痛除外器质性原因,最好的且无任何毒副作用的方法就是盆底的疼痛低频和高频生物电刺激疗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