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饮食习惯、自身免疫、细菌感染等。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最重要的病因。在我国,大部分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在儿童期获得的,其中部分感染者会由非萎缩性胃炎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那么,幽门螺杆菌到底是如何引起萎缩性胃炎的呢?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要先了解一下咱们的胃。
胃就像一个袋子,上端和食管相连,下端和十二指肠相接。
胃主要包括四大部分: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包括幽门管和幽门窦)。贲门是胃的入口,幽门是胃的出口。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进入胃后,末端的鞭毛就像鱼的尾巴一样,通过摆动能够推动菌体向前运动,穿过胃黏膜层到达上皮细胞表面,并定居下来。这种螺旋形状或者杆状的细菌主要分布在胃的幽门区域,所以被命名为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群顽固分子,它们不仅生命力顽强,可耐受胃酸的侵蚀;而且非常“恋家”,一旦在胃黏膜的上皮细胞表面定居下来,就不会轻易离开。一方面,幽门螺杆菌要从胃里吸收营养,来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另一方面,它们也会在胃黏膜上到处排放垃圾――毒素、炎症因子等,破坏胃黏膜的结构和功能;慢慢就会引起胃黏膜上的胃腺体积萎缩、数量减少甚至发生肠化现象(胃黏膜中正常的上皮细胞发生了病变,变成了与小肠或者结肠黏膜中的上皮细胞相似的一类新的细胞)。
当胃黏膜出现萎缩或者肠化现象后,就发生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得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其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