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常被简称为类风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关节炎性疾病,发病率在我国约为0 、4%左右。虽然经常听说这个名词,但是许多患者及百姓对于这种疾病还缺乏足够的知识并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因此,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这篇短文使大家进一步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些基本知识。
1、什么是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中年女性居多,以对称性的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有时也有关节外其他脏器受累症状。该病常累及手、足的小关节,但是肩、肘、髋、膝等大关节也可受累,多左右对称分布。类风湿早期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并伴有骨骼肌的萎缩,致残率较高。除关节病变外,类风湿关节炎还可以有发热、疲乏无力、皮下结节、心包炎、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关节外表现。
2、类风湿与风湿有何区别?
人们往往将“风湿”与“类风湿”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老百姓所讲的风湿是中医的概念,它的解释是风邪和湿邪这两类致病因子联合造成的病症,但是不可与现代西医中风湿的概念相混淆。西医有“风湿性疾病”的概念,它是所有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疾病的总称,风湿性疾病总共包括300多种疾病,而“类风湿关节炎”只是其中的一种。人们认识到“风湿性疾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最早在《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就提到“风湿”一词,当时是泛指部位不定的疼痛。而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病名是1858年由英国医生加罗德首先使用的,1896年舍费尔和雷蒙将该病定为独立的疾病。
3、切勿认为“抗O”升高就是患了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
许多百姓甚至医务人员看到抗链球菌溶血素O(常被简称为“抗O”)升高,就认为患了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这是错误的。所谓“风湿性关节炎”,确切的名称应该是“风湿热”,它多见于青少年,是链球菌感染后发生的一种免疫性疾病,病人可以表现为关节炎,血“抗O”也常升高。但是在成年人中“抗O”高非常常见,它只是说明曾经有过链球菌感染,决不是“抗O”高就是风湿热。另外“抗O”高与类风湿关节炎之间更是毫无关系。
4、正确区分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又称退行性骨关节病,主要表现是骨质增生,与人体衰老密切相关,因此是老年人最容易得的疾病。临床数据显示,45岁以下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仅为2%,而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68%。在医生看来,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炎。而类风湿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小关节(手指关节、腕关节等)肿胀、疼痛,左右手或脚常有类似症状。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多数年龄在35-50岁之间。
5、类风湿关节炎如何治疗?
已经可以确认的是,类风湿关节炎在发病的最初1-2年内进展迅速,最容易出现骨破坏,而骨破坏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延缓患者发生关节变形和残疾非常重要。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临床探索的重要课题,它可以极大提高预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迷你关节镜下滑膜活检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和血清学检验是现在国际上公认的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据了解,国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风湿免疫科通过使用这些诊断方法,使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率得到很大提高。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疼痛、延缓骨质破坏和减少残疾的发生。消炎镇痛药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但是不能控制病情进展,必须同时服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胺吡啶、硫酸羟氯喹等,这些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最根本、最重要的药物,但是它们的起效慢,在发病早期就应该积极地使用。由于类风湿关节炎是慢性病,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服用长期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单一用药或者几种药物的联合,包括小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尽早地控制病情,延缓骨破坏的发生。风湿科医生在联合治疗过程中,还要依据患者病情和药物对其他脏器的影响调整用药,用药的原则没有大的区别,但是用药的实践性和技巧性很强。因此,有人戏称风湿科大夫为“使用激素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的大师”。
生物制剂是近10余年来出现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非常有效的药物,它们的问世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具有划时代意义,其中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药物。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在消炎镇痛,尤其是在延缓病情进展及骨破坏方面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优于上述传统的药物。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使用生物制剂,可以说生物制剂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福音。
尽管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出现关节畸形的时间已经明显延长、患者比例也显著下降,因此需要手术矫形的患者已经越来越少。
经过随访发现:超过8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抑郁情绪,其中15%有严重的抑郁症。因此,在积极进行治疗关节炎的同时,风湿科医生也应重视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乐观地对待疾病。患者家属更应该理解患者,从身心两个方面去关心和帮助患者战胜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