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属乙肝病毒感染高流行区,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接近60%,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接近10%。在乙肝治疗上,不少患者单纯的认为各种检查指标转阴就是病情好转的标志,因此不惜代价使用所谓的“转阴”药物,结果钱花完了,病情却更加糟糕。乙肝指标究竟能不能转阴?应该怎样看待乙肝转阴?应该说经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可以实现某些乙肝病毒指标转阴的。根据目前的治疗条件,这种转阴治疗分为四个层次: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易建华
第一层次:“基本的”转阴目标
就是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达到HBV 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标志着乙肝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的持久抑制或转阴。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10年以上长期随访)研究表明,HBV DNA血清水平越高,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风险也越高。一般来说,血清HBV DNA≥106拷贝/ml者每年约有3%~4%可能会发生肝硬化(10年后有36.2%的感染者发生肝硬化)、约有1%~2%可能会发生肝癌(10年后有14.89%的感染者发生原发性肝癌)。因此,不论HBeAg阳性还是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基本目标或者说首要的目标是实现HBV DNA的持久转阴。出现这种转阴结果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提示乙肝病毒被持久抑制,就能减少或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第二层次:“满意的”转阴目标
主要是针对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实现持续的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HBeAg转阴而抗HBe转阳),改善慢性乙肝的预后。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长期随访研究还表明,HBsAg和HBeAg都阳性者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纯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者。因此,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在实现HBV DNA持久转阴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持久的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对于阻止或延缓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HBeAg的存在是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根本原因,且能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清除。因此,实现HBeAg的转阴或血清学转换既是免疫控制过程,也是病情缓解的重要标志,不仅体内HBV DNA复制水平显著降低,而且会出现肝功能的好转以及肝组织炎症的明显改善,进一步还会逐渐出现肝纤维化的改善甚至逆转。
第三层次:“理想的”转阴目标
就是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使慢性乙肝患者(包括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实现持久的HBs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HBsAg转阴而抗HBs转阳),这标志着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改善或逆转,长期预后的改善。不过,现实条件下这个理想的转阴目标是很难达到的,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两大类)都不很理想,即使是干扰素治疗也只可能使10%左右的慢性乙肝患者实现持续的HBs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而治疗的疗程也要至少1年以上。
其实,在目前现实条件下不必刻意追求这种“理想的”转阴目标,传言的“大、小三阳全转阴”之说无疑是欺人之谈。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即使达到了“理想的”转阴目标,也并不代表着慢性乙肝患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完全清除,仍有极少数患者肝组织仍有潜在的或低水平的病毒复制。
第四层次:“终极的”转阴目标
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使慢性乙肝患者肝细胞核内的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是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的模版)转阴或清除,这标志着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已被彻底清除,完全摆脱了乙肝病毒感染的困扰,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愈。然而十分遗憾,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进入肝细胞核内清除HBV cccDNA,也无法在外周血中检测到HBV cccDNA。这种“终极的”转阴目标目前还达不到,宣称能彻底治愈乙肝,当然也就是大大的空话、谎话。
不要轻信所谓转阴“灵丹妙药”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即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及白蛋白干扰素(可能会在1~2年后进入国内),核苷类药物则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以及尚未进入国内的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等。慢性乙肝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其具体病情以及既往的治疗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合适的治疗药物,并根据其对治疗的应答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及确定合适的疗程,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至于中草药治疗以及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需要明确的有两点:一是中草药,其抗纤维化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是肯定的,但其抗病毒的疗效则是不确切的;二是所谓的乙肝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由于其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尤其是对人体长期潜在的影响以及安全性尚不清楚,不论是美国FDA、欧盟,还是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都没有批准用于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至于一些虚假广告吹嘘的所谓“乙肝转阴王”、“乙肝克星”、“基因疗法快速转阴”等所谓“灵丹妙药”,不仅其成分不明、作用机制不清,而且未经严格的药物注册临床试验考核其疗效和安全性,就擅用于人体治疗,应属非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