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疾患(肝内与肝外),门静脉引流区内的感染(阑尾炎,结肠憩室炎等),全身感染时菌血症的血源性播散均可为致病因素,但仍有许多肝脓肿病人无显著易患因素仍可查出,即所谓隐源性(cryptogenic)肝脓肿。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肠球菌;微需氧及厌氧链球菌;脆弱类杆菌及梭形杆菌。
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所见对细菌性肝脓肿常缺乏特异诊断价值,诊断的关键在于疑及此病并力求确诊。下列数点有助于确诊:
(一)发热,有时为寒战高热(85%~95%),多数起病较急,伴有多汗、恶心及食欲不振。
(二)右上腹或右季肋区疼痛(84%~97%),多属持续性钝痛或胀痛,可伴右肩牵涉痛,右下胸部及肝区叩击痛。
(三)肝脏肿大(50%~87%)并有触痛,若胀肿位于肝脏边缘表浅部位可出现右上腹肌紧张与压痛。
(四)B型超声波检查,诊断正确率为70%~100%,并能判定脓肿部位与数目,与肝内实性占位可明确鉴别。还可在其引导下经皮针吸诊断及置管引流,并能随诊观察疗效。
(五)X线胸腹部透视:右叶肝脓肿(多见,约60%)可使右膈肌升高,运动受限,右侧反应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及右下叶肺不张等征象。
细菌性肝脓肿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阿米巴性肝脓肿(见下节详述)。
(二)肝癌:一般无发热等感染中毒表现,肝肿大但质地坚硬。AFP测定常呈阳性,超声波与CT检查均有助于鉴别。
(三)右膈下脓肿:多继发于化脓性腹膜炎或腹部手术后。B型超声可对脓肿部位做出定位。
治疗:
(一)抗生素治疗。用于多发小脓肿及孤立、较大脓肿引流术的前后,因致病源多为胆道或肠源阴性杆菌、厌氧及需氧菌的混合感染,一般应用青霉素族、氨基糖甙类或头孢菌素类抗菌素,并加用甲硝唑。
应用抗生素前取血培养,对正确使用抗生素有较大帮助,使用时间可依据B超检测结果,脓肿消失体温正常后一周。
(二)B超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适用于较大的(>4.0cm)深在肝实质内的孤立脓肿。应注意避免损伤肝内血管及胆道,使用引流管不可过粗。
(三)手术引流。适用于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著或肝脓肿的病因需要手术治疗,如化脓性胆管炎、肝内结石并发肝脓肿等,及孤立较大脓肿位于肝表面易于手术引流的患者。术时仍应注意防止污染腹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