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咽鼓管机能障碍是其主要发病基础,也是最常见的病因。儿童由于咽鼓管解剖和生理结构上的特点,咽鼓管咽口容易堵塞,导致咽鼓管和中耳腔引流障碍。当咽鼓管功能障碍时,中耳气体交换和中耳腔氧分压降低,CO2分压上升,pH值下降,黏液腺体的分泌增加,出现中耳渗液,引起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因其炎症造成鼻咽部黏膜易感染和水肿也是导致咽鼓管阻塞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腺样体肥大其增生组织的机械性压迫咽鼓管咽口对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影响更大。另外咽鼓管清洁廓清功能障碍也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之一。咽鼓管黏膜纤毛结构能阻止细菌进入中耳腔,纤毛运动可推动粘液从中耳腔向鼻咽部移动,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引起纤毛功能异常,可导致细菌进入中耳腔,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除了常规应用抗生素、激素、鼓室穿刺抽液、咽鼓管吹张和鼻腔滴减充血剂外,还应分析病因后综合治疗,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法都不能获得最佳效果。特别是对于反复发作的病例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一定要查明病因,伴有夜间打鼾的患儿可行鼻内窥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以明确腺样体是否肥大,对于腺样体过度肥大者可手术刮除或摘除。患有慢性扁桃体炎的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因扁桃体组织生理功能活跃,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免疫球蛋白,若不是反复发生扁桃体炎,不宜摘除扁桃体,若是频繁发作,扁桃体组织被纤维组织所替代,失去其生理功能,且成为了细菌的“储藏地”,又影响咽鼓管的泵吸作用 ,可考虑摘除扁桃体。对于慢性鼻窦炎患儿,应行鼻窦CT检查,明确诊断,宜采用保守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和局部滴麻黄素减轻黏膜充血。有上颌窦炎者必要时行上颌窦穿刺冲洗。有腺样体状肥大或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等明确病因的患儿,针对病因治疗是预防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的关键。除积极治疗病因外,还应指导患儿家长学会咽鼓管间接吹张术,以便在家中作经常性治疗。同时应通过各种方法增加作吞咽动作的次数,锻炼咽鼓管的启闭功能。已治愈的患儿应定期随访,对预防分泌性中耳炎复发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