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解剖结构
• 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在听觉系里起到收集声音的作用。
• 中耳 介于中耳、内耳之间,是传导声音的主要器官,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四个部分。
• 内耳 又称迷路,分骨迷路和膜迷路,内含听觉和位觉感受器。
分泌性中耳炎的概念
• 首先是发生在中耳的炎性疾病
• 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
•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病程达3月以上者称为慢性,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和恰当的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
下图就是一例分泌性中耳炎的鼓膜表现,透过鼓膜可见内有气泡,说明鼓室内有积液
这张表现相似,只是积液的性质不一样,这种往往表明积液为粘性或粘脓性
下面这张显示的是一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鼓膜图片,鼓膜不透明,如毛玻璃状,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多提示鼓室内的为非常粘稠的积液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
• 是儿童致聋的重要原因之一,70%发生在4岁以下,对婴幼儿的言语,语言,认知发育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 发病率有上升趋势,06年统计达到27%.是幼儿,儿童就诊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 具统计,5岁以下儿童70%患过一次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
1、各种原因所致的咽鼓管功能不良
• 慢性鼻窦炎,鼻炎
• 腺样体肥大
• 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
• 腭裂
2、上呼吸道的变态反应:过敏性鼻炎
3、上呼吸道感染及上呼吸道的病毒感染,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流感均可诱发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和体征
• 耳发堵、发闷、听音遥远、自听增强
吞咽或打呵欠时可暂时缓解症状,捏鼻鼓气时可觉中耳内有水泡音
• 婴 幼儿表现为对声音发应差,大的儿童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电视需调整大音量
• 电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呈淡红或橙黄色,并可见气泡或液平面。慢性者鼓膜呈乳白色或灰蓝色,不透明,如毛玻璃状,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电测听图示传导性耳聋, 声阻抗图示B型或C型鼓室压图
分泌性中耳炎症治疗
• 治疗原则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咽鼓管功能,消除病因.
内科治疗:
• 抗生素,应早期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并以足量治疗至积液消失、鼓膜和听力恢复正常为止。平均7~14天。
• 抗组胺药,可全身使用H1受体拮抗剂
• 鼻腔滴药,0.5%麻黄素滴鼻,促进鼻腔和咽鼓管粘膜收缩,有利于中耳通气和引流 ;原发病的治疗如鼻窦炎、腺样体炎的治疗或腺样体肥大的切除等
外科治疗
•鼓膜穿刺抽液及注药,适合鼓室积液为稀薄者
•鼓膜切开置管,经内科疗法效果不明显或慢性者即可考虑鼓膜切开并植入中耳通气管,特别适用胶耳,最好至少维持3个月以上,一般可以1年。
特别提示:
分性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中耳积液将限制鼓膜的震动和影响中耳的构造,从而导致听力障碍,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耳积液会逐渐粘稠,变成胶耳,引起严重的听力损失。儿童期是听力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有听力障碍将对婴儿智力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有的被误认为自闭症,对较大孩子及学龄儿童则会给他们的学习造成很大影响,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