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也称为卡他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粘液耳、胶耳等。由于儿童与成人的生理病理不同,14岁前的儿童患分泌性中耳炎,属于本文所说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以学龄前(2-6岁)为发病高峰。据报道,美国南部84%以上的儿童患过中耳炎,50%的儿童患过3次或3次以上,1/4的儿童患过6次或6次以上。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听力损失最为重要的原因。
一、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
由于儿童免疫功能较成人差,儿童期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儿童咽鼓管的特点与哺乳因素等,所以,儿童时期较成人更容易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其常见病因如下:
1、鼻与咽喉病变:感冒(上呼道感染、急性鼻炎、急性咽喉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扁桃体炎,均可引起咽鼓管炎症性阻塞而发病;小儿生理性腺样体肥大,或由于较长时间的鼻病导致腺样体炎症性肿胀及肥大,压迫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2、免疫功能不足:儿童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儿童在3岁左右以前,身体的免疫力主要来自母体,3岁左右以后则大大消耗,而自身的免疫能力并未强盛。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由于“体虚”、“正气不足”,所以容易发生反复生病的状态。西医关于中耳炎病因的下列认识,往往与此有关:咽鼓管非机械性阻塞:小儿体弱与上呼吸道反复感染,导致咽鼓管张力下降(咽鼓管软骨弹性差,或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水平下降),使咽鼓管总是处于闭合、塌陷状态而不能正常开放,出现功能性阻塞,导致中耳炎。咽鼓管黏膜上皮的防御功能不足:由于体弱,免疫力差,咽鼓管黏膜上皮对有害物的排泄功能不足,容易导致中耳炎。低毒感染:在免疫功能不强时,进入咽鼓管与中耳腔内的有害细菌有可能长期存在,但并不会发生显著性炎症表象,却导致中耳腔与咽鼓管内长期慢性炎症的存在。
3、哺乳方法不正确:成人的咽鼓管是“细-长-上升”状态,因此细菌难以入侵;而小儿的咽鼓管是“宽-短-平坦”状态,容易被细菌入侵。如果哺乳时,婴儿姿势平躺,此时吸入的乳汁,容易经过咽喉上逆,进入咽鼓管。因此,婴儿吸乳(特别是吸食代乳品时),不可太快(奶嘴开口不可太大)。婴儿乳食时,必然会有大量空气随之进入胃内,在食饱后,当需要打几个嗝才能使空气排出胃部,如果打嗝时体位较平躺,则乳汁很有可能经过鼻咽部进入咽鼓管,导致中耳炎(因为口腔、咽喉平时即有细菌存在,将使乳汁受到某种程度的污染)。因此,正确哺乳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婴儿以基本端坐的姿势吸乳,吸食速度不可过快,食完后宜适当活动,使胃内空气排出(可轻拍背部,有助于打嗝排出),然后才可躺睡。
4、变态反应:中耳可发生变态反应性炎症,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易感性与难以治愈或反复加重。有研究表明,74%以上的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可合并有变态反应性原因。有变态反应家族史,或自身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儿童,容易发生中耳炎。
5、气压突变(航空性中耳炎):在有鼻与咽喉病时,如果乘飞机,容易患分泌性中耳炎。机理分析见文章:
[06中耳炎] 非化脓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二、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有何表现,如何诊断
(一)主要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在成人而言主要是听力下降、耳痛、耳内闭塞感、耳鸣等。但由于儿童不会表达,年龄越小越不会表达,因此虽然有了症状,也不一定会讲出来,更难以及时地表达出来。在以下情况时,家长应当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情况,有时需要尽早看医生,或听取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检查。
1、对于几岁的儿童,如果看电视时,要求将音量放大,说明有可能听力下降;如果在课堂听课,座位靠后难以听清老师的讲解,说明听力可能下降。应当及时看医生。
2、儿童主动讲耳内有响声(耳鸣),或主动讲耳痛,很可能有中耳炎,应当及时看医生。
3、三岁以前的婴儿,如果总想用手抓耳,说明很可能耳有问题,有可能是中耳炎引起的某种耳部不适感,应当及时看医生。
4、在有上述病因的情况下,特别是有显著的鼻与咽喉病变时,如果出现上述这些情况,很有可能发生了中耳炎,应当及时看医生。
(二)检查
明确是否有分泌性中耳炎,对于儿童而言,关键是做声阻抗(声导抗)检查。
3岁以后可以配合者,还可做电测听检查。
具有明显的中耳积液时,视频耳镜有时也能明确诊断。
如果病程较长,有可能需要做CT检查才能明确。
四、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原则是:积极进行病因治疗(病因不除,中耳炎难愈),加强鼻腔与咽鼓管的引流通畅(有助于炎消除积液与炎症),消除中耳积液与炎症(这是中耳炎最基本的病变状态),预防中耳粘连(以免形成永久性听力损失)。其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一)病因治疗
1、急性鼻病:常见的有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中药或西药对于急性鼻病均有很好效果。主要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配合减充血剂与消炎剂滴鼻。
2、慢性鼻病:常见的有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根据不同的鼻病,采用合适的非手术疗法为主。对中医、西医效果的比较而言,这几个鼻病从总体上讲以中药治疗效果为佳,鼻窦炎可配合置换疗法,过敏性鼻炎可配合抗过敏西药口服。同时,宜配合减充血剂、消炎剂(主要是鼻窦炎),以及激素类(三种鼻病均宜)喷(滴)鼻。
3、腺样体肥大:从西医角度讲,原则上主张切除腺样体,以解除对鼻咽部咽鼓管咽口的压迫,加速中耳炎的好转与治愈。从临床角度而言,也可考虑保守疗法为主(中药为主,或西医治疗为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果三个月以上效果不明显时,再考虑手术切除腺样体。从现实情况看,大多数西医院都建议手术切除,但个人认为似乎有些问题。对此,请参考文章:
[05小儿咽喉病] 如何治疗腺样体肥大
[05小儿鼻病] 儿童鼻窦炎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分泌性中耳炎是否必须手术...
4、免疫力不强,容易感冒:宜适当配合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此类药物很多。见参考文章:
[01医学科普] 容易感冒是何原因,如何防治
(二)消炎治疗
1、口服激素:常用药为泼尼松。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或中耳有积液者可用,一般只用3-5天即可,对于消除炎症与积液,多具有较好效果。
2、口服抗生素:常用药为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奇霉素等。从西医角度讲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实际上主要是对急性病程者效果较好。笔者属于中医,对于急性病时,或者酌情配合消炎药(一般较少),但对于慢性者往往只用中药辨证论治。
3、呼吸道黏膜促排剂:常用药物为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吉诺通)、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切诺)。必要时可连续服用1-3个月。如果三个月效果不佳,说明其作用有限,可停止使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中耳黏膜的排泄,有利于炎症的好转与消除。
(三)促进鼻与咽鼓管的引流(局部治疗)
1、减充血剂滴(喷)鼻,并使药液流入鼻咽部,起到通畅鼻腔、开放咽鼓管咽口的作用。由于需要较长时间使用,可采用每天晚上1次,用三天则停三天,或用一天则停一天的方法,即可长期使用(有些医生也主张用五天停二天)。不天天连续使用,则可预防减充血剂引起药物性鼻炎的副作用。
2、消炎剂滴(喷)鼻:起到消除鼻腔、鼻咽部炎症的直接治疗作用。需要使药液流入到鼻咽部。
3、激素类喷鼻药:如果有腺样体肥大,或有鼻病的情况下,可以配合使用。一般可每天1次,天天连续使用。
以上鼻部用药的名称与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可参考文章:
[01医学科普] 常用滴鼻液(喷鼻液)的分类与使用
(四)手术与其他治疗
1、鼓膜穿刺:适合于有积液者,对于儿童患者,一般需要在全麻下进行;但穿刺抽液后,有可能很快即再次出现积液,因此一般不考虑采用。较大儿童(12岁以上)则不必全麻,可以考虑使用。
2、鼓膜置管:一般在全麻下进行。主要是切开鼓膜,置入引流管,让中耳内的积液不可贮积,保持半年至一年,中耳积液不再产生后去掉置管,鼓膜切口一般可自行愈合。置管期间,需要注意保护,以免污水入耳,少数人有可能因此而并发化脓性中耳炎。也可只进行鼓膜激光打孔,以利于引流。
4、鼓膜按摩与咽鼓管吹张:较大儿童可自行鼓膜按摩、咀嚼口香糖(有似成人咽鼓管自行吹张的效果)。方法见参考文章:
[06中耳炎] 自行鼓膜与自行咽鼓管张治疗非化脓性中耳炎
(五)中医辨证论治具有一定优点
1、中医辨证论治以汤剂为主(片剂煎汤服;或中药颗粒剂开水冲服),可以同时针对患者当前的病情进行全方位的用药治疗。
2、可以不必使用西药消炎药,或只是短期配合使用,从而减少或避免西药所引起的副作用。个人经验所见,如果中药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显著,有时不妨配合消炎药1-2周,或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中医治疗为主,在多数情况下(个人经验如此),可以考虑不必使用鼓膜穿刺、鼓膜切开置管、腺样体肥大切除等手术性治疗,同样可以取到治愈中耳炎、解除腺样体肥大症状、消除鼻病症状的疗效。
4、中药治疗为主时,宜配合滴鼻药,适当配合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西药或中成药。
五、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失治的后果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失治(没有得到治疗,或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或病程很长),有可能引起鼓室病变的加重,主要引起鼓膜内陷、鼓室粘连,从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明显(轻度或中度耳聋,一般不至于引起重度耳聋),电测听检查一般呈传导性聋,少数患者可呈混合性聋。
六、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