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最常见的髋关节疾病,也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特点是婴幼儿部分或全部股骨头从髋关节中脱出。1岁以下可表现为下肢长度不等、髋关节弹响,但有部分病例无特殊表现,仅在婴幼儿常规体检时由医生检查发现。学步期则表现为跛行或走路摇摆,俗称“鸭步”。
到目前为止,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还不明确。
以下因素可能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相关:
①遗传因素:有研究统计,有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家族史的孩子,其家族中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发病率高达20%~30%。并且女孩比男孩发病率高6-8倍。
②激素因素:母亲在分娩过程中需要分泌大量的激素使骨盆韧带松弛,便于分娩。超量的激素也可能引起婴儿髋关节周围韧带松弛、导致髋关节脱位。
③胎位因素:臀位产发生先天性髋脱位较正常胎位要高出10倍。
④不当襁褓方式:在孩子出生后过紧捆绑孩子的双下肢,俗称“蜡烛包”,可能导致髋关节脱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婴儿出生时不具备明显体征,不能引起家长重视,大多数医院也未建立新生儿体检普查和登记制度,所以此病常有漏诊或延迟诊断。很多患儿都是学步以后才得到确诊。
婴儿出生后至6个月以内是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的最佳时期。
如果在这一年龄段发现婴儿出现如下表现,应及时去小儿骨科检查:
①臀部、腹股沟或大腿皮肤皱褶高低不对称,或条数不对称;
②婴儿双侧下肢活动不平衡,一侧活动少,另一侧活动多;或一侧蹬踩有力,另一侧力量小;
③两下肢外观不对称,长短不一或粗细不一;
④活动下肢时,感觉到髋关节有弹响声。1岁以上的孩子如出现走路跛行、下肢不等长,也应及时就诊。
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目的是获得髋关节稳定的中心性复位,避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若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则治疗效果满意;若延误治疗,最终将导致不可逆的髋关节骨关节炎和不同程度残疾。
①出生~6个月
首选Pavlik连衣挽具。佩戴初期应定期复查(一般每周一次),3周后如复位良好,继续维持2~4月后更换外展支具进行下一步治疗。
②7个月~18个月
随着患儿年龄增加,体重与活动量加大,使用连衣挽具的依从性和疗效下降,故治疗方案也发生变化。采取麻醉下闭合复位、髋人字石膏或人类位石膏固定,一般石膏固定4个月后改髋外展支具固定以保证髋关节稳定。
③18个月~8岁
手术方式主要有:切开复位、骨盆截骨术、股骨截骨钢板内固定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为尽量使患儿得到最佳恢复,术后仍须髋人字石膏固定,长期卧床休息并定期拍X片复查。
④8岁以上
年龄大于8岁才寻求治疗的患儿,手术操作困难,手术并发症多,疗效不确定。单侧发病者治疗目的主要为最大限度恢复髋关节解剖和功能,为髋关节置换创造条件,均衡下肢长度预防继发脊柱畸形,可选择切开复位、骨盆和股骨截骨术。而双侧发病患儿一般选择等到成年后行髋关节置换或不治疗。但无论选择哪种方法,8岁以上患儿在成年后出现早发性关节炎的概率明显增大。
孩子佩戴Pavlik连衣挽具、外展支具和手术后石膏如何护理,是很多家长所关心的。
①睡觉的姿势:支具需要24小时佩戴(除洗澡外)。石膏固定需要维持2-4月,孩子的姿势也不能更换。睡觉的时候孩子两条腿不能放到床面上,翘着不很舒服。建议家长用枕头,靠垫一类的软性物件垫到孩子双腿下方,起到支撑作用,孩子会舒服一些。
②洗澡和换洗衣物:需要给孩子洗澡或者换洗衣物时,可以将支具脱下来,洗澡或换洗衣物之后,按照原来的方法在将支具给宝宝再戴上。如果发现重新佩戴的支具和之前不一样,可以再请医生帮助佩戴。而石膏固定的孩子则不能洗澡,仅能用毛巾擦拭皮肤。保持石膏清洁,防止被水、尿及粪便浸渍和污染。万一不慎弄湿石膏,可使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③抱孩子的姿势:支具或石膏佩戴之后,传统的抱孩子的姿势不太适合,因为支具或会产生阻挡。最好从孩子的背面搂抱,同时用手托住孩子的大腿。
④复查的时间:在佩戴支具一周后,一定要复查,目的是请医生看看佩戴的支具是否合适,是否需要做一些调整。之后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时复查B超或X线片,观察治疗的效果。石膏固定则一般一个月复查一次。
⑤髋关节复位后的注意事项:髋关节脱位复位后并不意味着治疗结束。因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孩子的发育,髋关节可能出现发育不良、半脱位甚至脱位,必须遵医嘱每年复查至成年。如果出现上述问题,则可能需再次手术治疗。需牢记的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愈后要注意节约使用关节,可以适当骑车、游泳,但要避免参加篮球、足球、长跑等竞技运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