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耳性眩晕、脑性眩晕p其它原因引起的眩晕等。}中医理论认为眩晕多属肝的病变,由“风、瘀、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目眩或视物模糊、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称为“眩晕”。眩晕早在《内径》中就有论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拟定出相应的治法方药,他的小柴胡汤、大承气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及泽泻汤等,为后世论治眩晕奠定了基础。经《内径》、张仲景之后,经过隋、唐、宋、金、元、明、清p近现代的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使眩晕一证的证治内容更加完善充实。}运用中医理论,辩证治疗眩晕,整理老师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1.肝阳上亢证:中医理论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内径》上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阳盛体质之人,肝盛阴虚之人,忧郁、暴躁性格之人易患此症。这一症型的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头胀痛、易怒、失眠、多梦、脉弦。火热伤津见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肝肾阴虚见腰膝酸软、健忘、遗精、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如见眩晕欲仆、呕吐、头痛甚、肢麻、语言不利、站立不稳,为肝阳亢极化风,是中风之先兆,应引起注意。
2.痰浊内蕴证:中医理论认为“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之人,肺气素体不足之人,肾虚之人易患此证。这一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倦怠或头重如蒙,胸闷或时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胖,舌苔浊腻或白厚而润,脉滑或弦滑,或兼脉结代,或兼见心下逆满,心悸怔忡;或头目胀痛,心烦而悸,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或兼头痛耳鸣,面赤易怒、弦痛,脉弦滑。肋痛,脉弦滑。 3.气血亏虚症: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后天脾胃虚弱之人,先天禀赋不足之人,年老阳气虚衰之人,失血之人易患此证。这一证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复发,神疲倦怠,气短声低,面色少华,或萎黄或面有垢色,心悸失眠,纳减体倦,舌色淡,质胖嫩,边有齿痕,苔少或厚,脉细或虚大,或兼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或畏寒肢冷,唇甲淡白或有诸失血证。
4.肾精不足证:中医理论认为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而脑髓的多余不足,取决于肾精充足与否,年老肾精亏虚之人,房事不节之人,先天不足之人,劳累过度之人易患此证。这一证型的临床表现为眩晕、精神萎蘼、腰膝酸软、遗精、滑泻、耳鸣、发落、齿摇、舌瘦或嫩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弱或细数,或见头痛颧红,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或兼见面色苍白或黧黑,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或根部有浊苔,脉弱尺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