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于社会工作压力、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泛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灼热等为主要症状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粘膜的破损,可见食管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纤维化等。
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先决条件是胃内容物越过下食管括约肌(LES)反流至食管内,而食管本身不能将反流物尽快的清除,造成胃内容物在食管内的长时间滞留,胃内容物中的损伤因素如胃酸、胆汁酸、胃蛋白酶等对食管黏膜的损伤而导致反流性食管炎。部分患者亦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Barrett食管,甚至食管腺。
1、中医病名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呕吐,反胃,吞咽困难,吞咽痛,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咽部不适如异物感、棉团感、堵塞感,咽喉炎,声嘶,咳嗽,甚至哮喘等。祖国医学并无食管炎之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当属中医。
2、病因病机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胃失和降,故可见吞酸,嗳气,欲呕,口苦,纳呆,胸胁胀满等症。又有《寿世保元・吞酸》云:“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食不得化,故作吞酸。”说明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可致饮食停滞,湿热内生,土壅木郁,肝胃郁热,故可见吞酸,暖气,胃胀等症。再有《医学心法・吞酸》中云:“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化热,热则酸矣。
3、治疗方法
3.1一般治疗
老师认为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措施,如睡眠时抬高床头15~500px,控制脂肪、巧克力、茶、咖啡等会降低LES压力的食物的摄入,并禁烟禁酒,避免睡前3小时饱食或餐后立即卧床等方法,对于情志不畅的患者应劝其放松心情,并适量运动,均有益于本病的好转。
3.2辨症论治
老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根据多年临症经验,辨症论治,总结以下常见的四型,辨症论治,效果颇佳。
3.2.1肝胃郁热症
症见烧心,嘈杂泛酸,嗳气,呕吐,口苦口干,或喜凉饮,或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此肝热犯胃,胃失和降,当治以清肝泻热,和胃降逆,左金丸和化肝煎加减。
以苦寒之黄连泻火,少佐辛热之吴茱萸,一寒一热,以热药反佐制约黄连之寒,且吴茱萸入肝降逆,以使肝胃和调。予贝母于散结中求疏郁,白芍养肝柔肝,厚朴、枳实、陈皮理气,热甚者加蒲公英、栀子以清肝泻热。泛酸明显者,加海螵蛸、瓦楞子抑酸护胃;嗳气多者,加旋复花、代赭石;若肝热移肠,大便干结者,加决明子、大黄等清肝泻热通便之品。
3.2.2肝胃气滞症
症见反酸,嗳气,胸闷,脘胁胀痛,或因情志不畅而加重,或喜太息,纳呆,夜寐不安,舌淡苔薄白,脉弦或细。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当治以疏肝解郁,行气和胃,柴胡疏肝散加减。以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使肝气条达,气血通畅,气机得疏得畅。或加郁金以加强疏肝解郁,气郁化热者加栀子、丹皮、蒲公英等以疏肝气泄热。因肝乃体阴而用阳之脏,故调气之品应不宜过于香燥。
3.2.3气虚痰阻症
症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咽中不适如异物堵塞感,或反胃呕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滑或虚。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当治以益气和胃,降逆化痰,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复花下气消痞,代赭石重镇以降逆为主药,陈皮、法夏化痰和胃,人参、甘草、大枣扶正益胃,若胃气不虚,则去参、草、枣,以免壅滞气机。若痰湿明显,可加茯苓、浙贝等,兼热像者加黄芩、竹茹等以泄胃热。老师认为,此型临床上最为多见,用上法治疗,屡用效佳。
3.2.4胃阴亏虚症
症见胸骨后隐痛或隐隐灼痛,口咽干燥,不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而数。此肝郁日久,热伤胃津,胃络失养,胃失和降,治当滋阴益胃,生津和胃,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生地、麦冬以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北沙参养阴生津,以加强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津伤阴亏明显者,加芦根、乌梅、天花粉等以生津养液;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苦杏仁、瓜蒌仁等以润肠通便;气滞明显者加佛手,行气而不伤阴;疼痛较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止痛而不化燥。
老师认为本病病机为肝胃不和,脾胃升降失常,气机不利,故治疗当以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为主要原则。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乃“升降发始之根”,而胃以降以通为顺,故治疗当根据其升降状态来调理全身气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临床用药又当润燥兼顾,不宜温燥太过,多用辛散化湿之品以化脾湿,兼加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共达化湿而不温燥,温燥而不助湿之效。
且本病多反复发作,后期多虚实夹杂,见脾胃虚损之本,气滞、痰阻、血瘀等之标,故应在补益脾胃的同时,兼加行气活血,使标本兼顾、补而不滞。临床变症颇多,故治疗并不能拘泥于上述几型,而当审症求因,随症加减,灵活运用,当有良效。
3.3西医治疗
胃液及胆汁反流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而LES压力降低、食管廓清能力下降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故老师临床上常运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本病,西药多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及胃粘膜保护剂以抑酸护胃。
小剂量抑酸剂对于胸骨后及上腹部的烧心、灼热感能很快起到抑制作用,必要时配合促进胃动力药以增加LES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减少胃内容物的反流,每可提高疗效,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更降低了西药单独使用的副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