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
临床表现:常在夜间突然发作的单关节或肿痛,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可伴有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等全身表现及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后期可在关节及关节周围形成痛风石。痛风石除在关节、肌腱及其周围沉积外,还可在肾脏沉积,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肾功能不全。痛风常与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如何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尿酸水平、查找尿酸盐结晶和影像学检查。
如何治疗:
1.一般治疗
⑴饮食控制:痛风患者应采用低热能膳食,保持理想体重,同时,避免高嘌呤食物。含嘌呤较多的食物主要包括动物内脏、沙丁鱼、蛤、蚝等海味及浓肉汤,其次为鱼虾类、肉类、豌豆等,而各种谷类制品、水果、蔬菜、牛奶、奶制品、鸡蛋等含嘌呤最少。严格戒饮各种酒类,每日饮水应在2000ml以上。
⑵避免诱因:避免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穿鞋要舒适、防止关节损伤、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等。
⑶防治伴发疾病:同时治疗伴发的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
2.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负重。暂缓使用降尿酸药物,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动,延长发作时间或引起转移性痛风。可使用的药物非甾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
3.间歇期和慢性期:旨在控制血尿酸在正常水平。降尿酸药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促尿酸排泄药,如丙磺舒、苯溴马隆,另一类是抑制尿酸生成药,如别嘌醇,非布司他。为防止用药后血尿酸迅速降低诱发急性关节炎,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治疗量,生效后改为维持量,长期服用,使血尿酸维持在327µmol/l(5.5mg/dl)以下。此外为防止急性发作,也可在开始使用降尿酸药物的同时,预防性服用秋水仙碱或使用非甾类抗炎药。
预后:如能及早诊断,遵循医嘱,现代治疗方法能使大多数患者过正常生活。晚期患者经过治疗,痛风石可以溶解,关节功能可以改善,肾功能障碍也可以改善。30岁以前出现初发症状的痛风患者,其病情严重。大约20%痛风患者出现尿酸或草酸钙结石。并发症有尿路梗阻和感染,并有继发性肾小管间质病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肾病者,如未经治疗可进一步导致尿酸盐排泄障碍,这不仅能加速关节内的病理进程,同时也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而危及生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