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个多因素相关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量丢失,骨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常导致骨折发生。早在50多年前就有人发现脊髓损伤(SCI)的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大大提高,骨质疏松作为脊髓损伤后的严重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还严重阻碍了患者的康复进度,增加了死亡率。近年来,关于脊髓损伤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的研究百家争鸣,但都没有发现根本性的结果,且很多结论之间存在相互矛盾。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近年来在SCI后骨质疏松的研究中,骨的力学性能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发现,SCI后患者股骨、胫骨等处的拉伸力、弯曲应力、冲击韧性、应力松弛量、蠕变量和压缩力、扭转力、剪切力显著降低。椎骨的冲击韧性,压缩力,剪切力等也显著低,而胶原纤维是影响力学性能极重要的因素,脊髓损伤后由于BMD降低,部分骨小梁断裂,使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向发生改变,导致其应力松弛,蠕变量降低骨胶原含量减少,为骨矿化提供框架的机械支持能力降低,使钙盐无法沉积矿化,从而导致骨量丢失和骨生物力学强度降低。
肌肉将负荷传递给骨,SCI后肌肉为了应变活动减少的状态,会发生一系列组织化学和代谢酶的变化,变成萎缩状态,并形成一种易疲劳的表型,肌肉负荷的丢失和机械刺激的减少极大的促进了骨的去矿化作用。有研究证明,如果对瘫痪肌肉的电刺激保持在一定的生理水平,很可能减少SCI后的BMD减少。
痉挛性瘫痪的截瘫病人骨密减少低于弛缓性瘫痪的截瘫病人。痉挛状态有更多的肌肉含量,高含量的肌肉组织可能降低SCI患者继发的代谢异常,但这些异常与骨质疏松是否有关,有待进一步证实。强制状态下肌肉痉挛和紧张度会对骨骼施加压力,这可能是骨密度的一个保护性因素。没有痉挛的病人更容易骨折,但过度的痉挛也会导致骨折,比如患者在轮椅上没有足够的协调能力控制肢体运动。以至于增加受伤的机会。有人认为,强直状态对骨骼的影响可能是两面性的:低度痉挛是有益的而高度痉挛是有害的。
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骨质疏松,这与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减少,活动减少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