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常导致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特别是随着老龄人群的增加,其发病率逐渐升高。传统采用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年采用椎体成型术或后凸成型术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穿刺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或先用球囊撑开压缩的椎体后再注入骨水泥进行椎体强化,可以达到稳定骨折、恢复椎体力学强度和缓解疼痛的目的。近年经皮椎体成型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和后凸成型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取得良好效果。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和容易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群。由于椎体生物力学性能出现明显降低,骨质疏松患者遭受轻微外力就容易发生压缩骨折,只有25%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有过一次明确的外伤史,椎体高度降低20%或者4mm即被认为压缩骨折,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分为三种类型:楔形压缩骨折,双凹形压缩骨折和粉碎性压缩骨折,其中最常见的是楔形压缩骨折(51%)。压缩骨折患者中仅有23%-33%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进行性脊柱塌陷、后凸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身体活动、心理健康和寿命。传统治疗采用卧床休息、止疼药物、支具、抗骨质疏松药物等方法,效果较差且老年人常难以忍受,而手术治疗受到内固定困难和融合效果差的限制,且压缩骨折的患者邻近椎体一年内再发生压缩骨折的危险性增加5-25倍。1984年法国医生HerveDeramond开展第一例PVP,通过穿刺向椎体内充填骨水泥治疗颈椎椎体血管瘤取得满意效果,1987年第一次报道,北美1993年第一次采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取得满意疗效,并在1997年第一次报道,1998年第一次举办PVP培训课,1998年第一次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疗效满意并在2000年第一次报道。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0年10月国内率先开展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此后国内多家医院相继开展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PVP和PKP逐渐成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引进和更新,一种临床上使用更安全、更有效、价格更低的《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手术工具包》,200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2007年全国骨科年会》上面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