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持续状态病人治疗的基本目标是快速控制癫痫和防止并发症。首先应控制癫痫症状,苯二氮卓类药物用于快速的SE控制,也通常用于控制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Cochrane的三次试验证实苯二氮卓类药物是唯一的有效循证治疗。考虑全身惊厥性RSE的持续发作带来的全身或者系统性损伤,目前仍然主张更加积极的治疗方式;相反的,没有明显意识受损的、或非惊厥性SE的治疗应该更加保守,对局灶性复杂癫痫的治疗诱导的昏迷的时机仍然存在争论。
1、静脉内抗癫痫持续状态药物
治疗上,静脉内咪达唑仑、丙泊酚及戊巴比妥无明显差别。但一项随机化试验显示,丙泊酚与巴比妥类尽管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巴比妥类需要更长久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
1)咪达唑仑
咪达唑仑是可注射的苯二氮卓类,其起效快,迅速穿透血脑屏障且作用时间短。机制是对γ -氨基丁酸A型受体的正向变构调节,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咪达唑仑在肝脏中羟基化,代谢物由肾脏排出,所以药物浓度受由肝中药物代谢同工酶、及肝肾功能不全的影响。
有几个研究报道了咪达唑仑(使用了不同的剂量及治疗目标)在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作用。有关meta-分析111名儿童RSE咪达唑仑与其他的诱导昏迷的药物治疗研究表明,二者有相同疗效,并且死亡率更低(咪达唑仑:0%)。一个多中心的、回顾性的研究提示了咪达唑仑一次负荷量注射及持续输注的有效性。高剂量咪达唑仑0.4 mg/kg/h与传统剂量0.2 mg/kg/h相比可以缩短癫痫发作时间,降低死亡率,撤药后再发癫痫也减少。咪达唑仑和安定对比儿童RSE的治疗研究表明二者的有效率相似,但是咪达唑仑有更高的复发率(57%比16%)更高的死亡率(38%比10.5%)。
咪达唑仑疗效迅速,发生在0.3-1.1小时内。建议初始一次注射剂量为0.1-0.5mg/kg,接着输注浓度为1-2ug/kg/min,随需要可以增加到30ug/kg/min,就可以控制大部分儿童的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更高的初始剂量和更快的加量可能与更快地控制症状相关。咪达唑仑副作用少,但是可出现突然再次癫痫发作,低血压罕见。
2)丙泊酚
丙泊酚是一种静脉内的羟基-苯酚一般麻醉剂,调节 γ-氨基丁酸受体,且起效迅速,容易滴定。它主要在肝脏中新陈代谢,通常半衰期很短,允许药物中断后迅速苏醒。长期应用丙泊酚可以出现丙泊酚输注综合征,表现为心力衰竭、横纹肌溶解、代谢性酸中毒、肾衰竭和有时的死亡,其危险因素包括大剂量、长期使用、使用儿茶酚胺及皮质类固醇支持治疗及可能的低体质指数,当生酮饮食联合注射丙泊酚时也有死亡的报道。
比较目前已出版的随机化试验,丙泊酚在疗效上与其他静脉内抗癫痫药物无明显差异。但是用丙泊酚过程中需考虑低血压及丙泊酚输注综合征PRIS的出现。丙泊酚输注综合征的表现各不一样,一项回顾性研究估计,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中该综合征发生率为7% (致命性) 和38% (非致命性)。然而这个比例与另一个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得出的结论大不相同,显示发生率在0-7%之间,这种结果可能是由于选择性偏倚导致的[26]。一项31个RSE病人使用丙泊酚治疗的报道中,有3人出现了无法解释的呼吸心跳骤停,11个出现了没有生命威胁的丙泊酚输注综合征。有两项报道说使用丙泊酚的27个病人和31个病人都没有出现丙泊酚输注综合征。对成人,丙泊酚输注可使67%的患者终止发作,35分钟内起效,然后持续滴定以抑制发作。50-70%患者需要缩血管药来维持血压。用药过程中仔细监测血清乳酸浓度以早期阻止这项并发症,同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降低丙泊酚的使用剂量,联合使用可以降低该综合征的发生的风险。
3)巴比妥类
戊巴比妥在治疗难治性持续性癫痫上历史悠久,它是一种静脉内麻醉的巴比妥盐,通过增强γ -氨基丁酸藕联的反应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戊巴比妥是硫喷妥钠的第一个代谢产物。与鲁米那相比,戊巴比妥能更快渗透进入大脑及更短的半衰期,虽然由于脂质溶解度,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可造成蓄积。戊巴比妥与呼吸抑制、心肌衰竭、低血压和低心输出量有关。
一项涵盖了193名成人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meta-分析,比较了戊巴比妥、咪达唑仑及丙泊酚的作用。戊巴比妥在短程治疗失败率、突然再次发作及换药治疗率明显地更低。戊巴比妥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33%患者完全控制并没有复发,66.7%患者有复发中的大多数还是达到完全控制,有66%患者并发感染,10%代谢性酸中毒,10%发生胰腺炎,33%患者因死亡或并发脑病而预后差。,但它的缺点如需长期血压维持及持续机械辅助通气却限制了它的使用。
2、氯胺酮
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持续性癫痫的报道较少。它是非竞争性的NMDA受体拮抗剂,动物模型证实氯胺酮在癫痫持续状态1小时时有效,而不是早期即15分钟时,提示受体改变发生以前氯胺酮无效,其可能在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后期有效。氯胺酮具有神经毒性,这种毒性与它不能选择性地阻止突触外和突触内的NMDA受体有关因此一些人建议氯胺酮应该和GABA能药物合用,已达到突触协同作用。氯胺酮通过肝脏的p450酶代谢,因此它的药物水平会受到其他抗癫痫药物的影响。一项病案报道中,一个RSE病人在咪达唑仑、丙泊酚、硫喷妥钠相继治疗失败后在住院第58天静脉给予氯胺酮治疗后好转。另一项病例报道中,一个对咪达唑仑、丙泊酚、苯妥英抵抗的RSE患者住院第9天静脉接受氯胺酮后好转,并通过口服氯胺酮维持治疗控制复发。在另一项研究中,患者癫痫持续状态由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共同控制。
3、其他抗癫痫药
1)拉科酰胺
两个案例均提示拉科酰胺作为附加药物对癫痫持续状态可能有效,但这目前仍有争议。两项研究分别描述了在罗拉西泮治疗失语性癫痫持续状态失败后,静脉给予400mg拉科酰胺治疗成功及在地西泮、依托咪酯、咪达唑仑、罗拉西泮、左乙拉西坦治疗GCSE失败后经胃皮瘘口给予300mg治疗有效。
2)左乙拉西坦
部分复杂性发作的病人,在使用苯二氮卓失败后可以使用左乙拉西坦,但它成为辅助用药需要更多的临床支持。一项回顾分析提示,36个至少对一种抗癫痫药物失败的RSE患者静脉接受左乙拉西坦的成功率为69%。4项来自德国的研究中,静脉给予左乙拉西坦对44-88%的RSE有效。尽管给予1000-20000mg甚至静脉给予3000mg/d这样的大剂量,左乙拉西坦因很少出现恶心、呕吐、肝酶升高等副作用而被采用。病人通常都不安静但也不需要血管加压及机械辅助通气。一项研究潜在地分析了左乙拉西坦的药动力学,10个RSE病人在静脉给予250mg的左乙拉西坦后5分钟内症状得到控制。
3)普瑞巴林
在一项23位由脑肿瘤发展而来的RSE的研究中,70%的患者在加上第三种抗癫痫药物,即联合使用苯妥英、左乙拉西坦、普瑞巴林后癫痫得到控制,他们的平均发作时间为24小时。除了静脉用药,一项回顾性研究证明口服普瑞巴林治疗RSE有效,大部分的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450mg剂量的普瑞巴林在5/11的病人中有效,另外三个病人可能有效,且未出现副作用。
4、吸入性麻醉剂
关于治疗RSE的吸入性麻醉剂的文章报道很少。对静脉麻醉药无效的SE患者,吸入性麻醉剂如异氟烷和地氟烷以1.2-5%的浓度得到脑电图上的爆发抑制,且可在几分钟内控制癫痫活动。早年一篇关于异氟烷治疗RSE的报道提示9个RSE病人均被治愈,但其中6人死亡,2004年一篇文章报道了通过异氟烷治疗的7个RSE患者,其中4名预后良好,而另外三名死亡。一些报道发现,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使用异氟烷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尤其在丘脑和小脑区域。其中一个案例中患者早期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而在使用异氟烷治疗的第14天及第29天复查头颅MRI,可以看见T2相多病灶出现,另一个病例中,这名婴儿患者早期的头颅MRI也未见明显异常,使用异氟烷后每4天随访一次MRI,可见T2相丘脑部位高信号影。一篇7个病人的报道中,有两位RSE患者分别在使用异氟烷治疗的第34天及第85天,复查头颅MRI提示小脑扁桃体T2相高信号影。吸入性麻醉剂的主要局限在于它在使用后有高复发率且患者常需入住ICU。
5、利多卡因(lidocaine)
利多卡因调节Na离子通道,稳定细胞膜电位,从而阻止痫性放电的扩散,对苯巴比妥治疗无效的癫痫持续状态可能有效。一项37位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对利多卡因的反应率为36%,且未见重大的不良反应及死亡报道。但使用利多卡因的过程中有心率下降、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心脏鄹停等风险,需在严密心电监护下使用。且利多卡因低浓度下抗癫痫有效,血药浓度在5mg/L以上可促发癫痫发作。
6、异搏定
异搏定可以抑制耐多要转运蛋白,提高了抗癫痫药物在大脑的有效性。一些报道认为它的使用是有效的,但是需在心电监护下,每天的剂量达到360mg才是安全的。
7、镁
镁在生理条件下阻止NMDA受体,已被提到与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有关,但是血清浓度只有14 mmol/L,除此之外,一项报道,关于2个线粒体脑病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高剂量可能引起神经肌肉阻滞,从而掩盖临床发作。
8、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低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它可能对部分RSE患者有效的方式是通过丙酮的代谢进而影响K+通道。它需要进行准确的营养计算,通过肠外营养方式给药。大多数并发症温和且可逆,如低血糖、酸中毒、高脂血症,罕见并发症可出现原发性心肌症和胰腺炎。在个别医疗机构,生酮饮食被推荐用于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但在这方面缺乏相关研究。一项近期的生酮饮食对RSE的作用的回顾性分析(大多为小儿)证明其对治疗RSE有一定希望。
9、类固醇/免疫疗法
免疫调节有时可用于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在排除感染性因素后可单独或联合使用皮质类固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离子交换、免疫求蛋白等,这些治疗可能对Rasmussen脑炎、脉管炎、抗NMDA受体脑炎引起的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均有较好的疗效。一篇近期的文章回顾分析了类固醇及免疫疗法在RSE患者中的应用,该作者认为免疫疗法逐渐被更多的使用,是因为我们对RSE的病因包括NMDA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因素在癫痫中的作用有了更多的认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