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率、病因及预后
大量的回顾性研究显示,难治性癫痫持续持续状态约占癫痫持续状态的31-43%,但一项来自Lausanne/CH的前瞻性研究认为在一线及抗痉挛药物使用后,约23%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发展为难治性癫痫持续持续状态。这可能因研究对象不同有较大的差异。
儿童的研究表明癫痫持续状态持续时间大于1小时的占26-45%,大于2小时占17-25%,大于4小时占10%。人群调查研究发现癫痫持续状态的儿童在急诊室就诊患者中,超过60分钟的癫痫持续状态比例高于低于60分钟的发病率,重症监护室研究报告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发生频率高于其他研究,可能与患有病情严重程度
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预后与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年龄有关,其短期死亡率为16-39%,其总的死亡率是非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3倍之多,严重神经功能损害占39.1%,轻度神经功能损害占13%。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大多数死亡并不是发生在癫痫持续状态期间,而是之后发生,提示其死因可能与一些潜在的临床因素有关。
病因一直作为影响预后的主要独立因素之一。病因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前者通常是由停用抗癫痫药物引起,其预后相对较好,而后者如脑炎、大中风和快速进展的原发性脑部肿瘤,这是因素引起的RSE预后差。全身惊厥性RSE可以伴有很多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体温失调、电解质和葡萄糖的紊乱、横纹肌溶解以及肺水肿。
2、发病机制
大多数的癫痫发作在几分钟内自行终止,可能是因为癫痫发作后反应性γ -氨基丁酸介导的回返性抑制。然而,伴随持续性的癫痫发作,抑制性的γ -氨基丁酸受体内化进入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里,其中一些循环到细胞膜上,一些在溶酶体中被破坏,同时,兴奋性的NMDA受体被动员到细胞膜上,这种受体转运导致抑制性控制减少及兴奋性增加,这可能导致持续性的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发作持续几小时后,神经肽的改变和其他基因表达改变可能也有助于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生。γ -氨基丁酸受体的内化可能解释了临床上的发现:通过γ -氨基丁酸机制起作用的苯二氮卓类,会随着发作持续时间的增加有效性越来越差,且可能暗示了调节NMDA的药物氯胺酮的作用。
3、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早期治疗依据
基于RSE的危险性及持续发作产生严重后果,目前广泛认为RSE需要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研究发现随SE发作持续时间延长,其治疗效果越不好。一种抗癫痫药物对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有效率为55%,而对第二或第三药物有效率不到10%。
反复电刺激边缘结构诱发的癫痫持续状态的大鼠研究发现:苯二氮卓类及苯妥英钠对癫痫发作初期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SE对这些药物有抵抗性,但对NMDA受体的拮抗剂变得非常有效;其它动物实验也发现GABAa受体内化到胞浆内,这些发现为成功的控制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药物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